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道光皇帝晚年:一場狩獵改變中國的命運

道光皇帝晚年:一場狩獵改變中國的命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故事要從道光皇帝晚年在木蘭圍場的一場狩獵講起。

木蘭圍場,圍獵開始了,喊聲震天,塵煙滾滾,只見六阿哥奕訴的白馬像一個白色的幽靈風馳電掣,圍追堵截,不一會奕訴就射死了幾隻鹿和野兔,奔馳一陣後奕訴見所獲獵物已遠超其他皇子,不禁顧盼自喜,突然他看見四哥奕誼默默坐在路旁,便問:“四哥爲何坐在此,不去圍獵?”奕詿:“我肚子疼,要拉稀,弟弟不必管我。”奕訴一絲冷笑掠過嘴角,更加輕鬆地策馬狂奔。

道光皇帝晚年:一場狩獵改變中國的命運

網絡配圖

日落時分皇子們帶着戰利品向道光彙報,道光見奕訴戰利品最多,說:“六阿哥果然神勇,朕心甚慰。”道光看着奕訴良久,心想有了奕訴社稷有望,猛然看見奕:;i主一無所獲,十分詫異,便問:“四阿哥爲何一無所獲?”奕詿:“孩兒以爲現在正是動物繁育下一代之時,不忍心在此時殺死它們,孩兒一切事都以仁義爲本,所以不殺生。”道光一看,果然仁義之君,江山就給他了。

如果道光選奕訴爲接班人,那麼奕訴治國十年,國家很可能會強大,絕不會有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如果道光選奕訴爲接班人,慈禧絕不會有機會垂簾聽政,不會禍國殃民。如果道光選奕訴爲接班人,英法聯軍不會打進北京,圓明園就不會被毀,頤和園就不會建立,就更不會有慈禧把辦海軍的錢用來建頤和園了。

如果道光選奕沂爲接班人,辦海軍的錢都能用在正道上,北洋水師絕不會敗在日本手裏,甲午戰爭我們一定會贏。但歷史沒有如果,道光這個昏君因“仁義”二字不用奕沂,奕訴日後成爲著名的恭親王。

1850年道光病死,四阿哥奕詿即位,是爲咸豐。成豐因恭親王才能遠在自己之上,所以不給恭親王任何權力,一直防着恭親王。在此情況下因一件事使得咸豐對恭親王戒心更大,王閩運《祺祥故事》記載了此事。太妃病了,咸豐去問安,太妃以爲是恭親王,說:“你怎麼又來了?我快死了,死也無憾,但恨你爸當初要立你時我假裝推辭,結果鑄成大錯。

現在我能給你的都給你了,他性情不測,莫生懷疑就好。”咸豐發現她說錯了話,喊了聲額娘,太妃才知不是恭親王,隨即轉身裝睡,不再言語。這反倒使得咸豐對恭親王產生了懷疑,於是咸豐更加防備恭親王。

1860年英法聯軍即將打進北京,此時咸豐想起了賦閒十年的恭親王,咸豐對恭親王說:“朕留你在京與洋人講和,現在跟洋人講和是難上加難,如果無法達成和平,只有繼續戰爭,萬一打不過洋人,你就來熱河找我,無論如何必須全身而退。”

道光皇帝晚年:一場狩獵改變中國的命運 第2張

網絡配圖

恭親王心想這些年你不用我,這洋人把首都打下來了,你想起我來了,把這爛攤子給我,於是想撂挑子,但恭親王轉念一想,國家如此,我這寶貝哥哥是沒用的,還得我來挑起這副重擔,於是答應了。然而恭親王還沒來得及行動,就見圓明園滾滾濃煙升騰,不久煙火遮天蔽日,這座人類智慧璀璨的藝術殿堂在那些衣冠禽獸的獰笑中毀滅了。

圓明園被毀後,恭親王立即將被扣押的英國代表巴夏禮等人釋放,重開和談,在恭親王苦苦爭論中,沒有割讓一寸土地,與英法簽訂了條約,聯軍走了。是年農曆十二月十日,爲方便與洋人打交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由恭親王把持。

1861年咸豐病死後,恭親王支持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奪權成功。在奪權後分權時,恭親王是想多得到一些權力的。但是,他也如同肅順那樣,小看了慈禧。通過辛酉政變,慈禧已知道手中無權就要任人宰割。辛酉政變雖然慈禧勝利,但是,沒有恭親王的支持,她絕無成功的可能。所以,她要給恭親王很多的權力。

但她更知道,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恭親王早晚也是她潛在的敵人。慈禧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她讓恭親王只是參與議論政治,而不讓他決定政治,因此,授恭親王“議政王”頭銜。而恭親王想讓慈禧僅有“垂簾之名,而實權歸己”(《慈禧外紀》),二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

恭親王最值得稱道的是在國家遭到侵略時絕不含糊,1875年阿古柏分裂新疆時他力挺左宗棠收復新疆。

然而正當恭親王如日中天時他的政治生命卻被慈禧斷送,一次慈禧派太監往孃家送東西,被午門的護軍阻攔,太監於是與護軍發生毆打,太監捱了頓打,向慈禧彙報。慈禧要廷杖護軍,恭親王說:“廷杖是前明虐政,不可效法。”慈禧說:“你事事跟我對着幹,你到底爲了誰?”恭親王:“臣是先帝第六子。”慈禧:“我能革除你的爵位,把你貶爲庶人!”恭親王:“你能改變我的爵位,但你改變不了我的皇子地位!”慈禧沒辦法,只好讓步,但加深了對恭親王的仇恨。最終慈禧找個藉口將恭親王罷免了。

道光皇帝晚年:一場狩獵改變中國的命運 第3張

網絡配圖

甲午戰爭結束3年後,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去世了。

美國馬士說:“恭親王的死使清政府機器失去了一個重要部件。”英國普蘭德說:“如果恭親王活着,庚子之亂不會發生,清朝權貴愚昧無知,排漢排外,只有恭親王有威望和權力能阻止他們對各國宣戰。”如果恭親王不死,他真的有實力阻止慈禧對八國開戰,那麼後來的歷史就又改寫了。

曾國藩說:“恭親王舉止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多斷。”慈禧由於跟恭親王有矛盾,對恭親王評價很低,她說:“恭親王辦事徇情,貪墨驕盈,攬權,從政以來妄自尊大,舉止狂傲,目無君長,每次召見他時他都趾高氣揚。”

蔣廷黼說:“恭親王是個有血性的人,且真心爲國謀劃,他是清朝最後一百年宗室中的賢者。”我覺得,吳相湘的話最能概括恭親王的一生,“縱觀恭親王一生,以過人韻才智處內外交困之際,堅持定見,忠誠謀國,推心置腹於將帥,昭示信義於歐美,內政外交都有起色,清國國祚得以延長,實在是愛新覺羅的好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