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時候,清代皇帝去獵場狩獵爲什麼不帶內衣內褲?

古時候,清代皇帝去獵場狩獵爲什麼不帶內衣內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故宮所藏18萬餘件織繡文物中,清代帝后服裝佔了將近11%(約2萬件),幾乎包含自順治皇帝以來所有清代帝后的禮服、吉服、行服、便服,且多屬國家一級文物。

古時候,清代皇帝去獵場狩獵爲什麼不帶內衣內褲?

清代皇帝服飾可分爲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類,皇后服飾分爲禮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大類。

古時候,清代皇帝去獵場狩獵爲什麼不帶內衣內褲? 第2張

康熙 明黃色緞繡雲龍貂鑲海龍皮朝袍

帝后服飾七大類中,有兩類(行服和戎服)僅限於男性,它們均帶有明顯的滿族特色。行服適用於清代皇帝外出巡行、狩獵,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帶五部分。

行褂穿於行袍之外,下身系行裳,腰間繫行帶,行袍的形制與常袍類似:圓領、馬蹄袖、上衣下裳、直身袍,只是長度上比常袍短了1/10。爲了方便騎馬出行,行服右側前下襟裁下一尺見方的一幅,爲單獨的一片,用鈕釦與袍相連接。

騎馬時將右前下襟撩開繫上,方便上下馬鞍,不騎馬則將這單獨的右襟繫於袍上,構成一件完整的行袍。

清代皇帝大規模的巡幸活動始於康熙,在位61年時間裏,康熙身着行服到全國各地巡察多達一百五六十次,尤以南巡江浙和北巡塞外影響最大。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清康熙帝大紅妝花緞行服袍爲故宮藏康熙行服袍中精品之一。

古時候,清代皇帝去獵場狩獵爲什麼不帶內衣內褲? 第3張

按清制,清代皇帝行服袍應以素色或暗花定製,此袍卻以大紅彩織妝花緞爲匹料,出乎意料,其內絮薄綿,爲康熙年輕時於秋冬時節外出巡行所穿。

相傳當年康熙皇帝常着行服褂迎接征戰凱旋的將士,故清代皇帝御用行服褂又稱“得勝褂”。不同於清代馬褂,“得勝褂”衣袖稍顯短、窄,衣身較短,便於飛身上馬。

行裳繫於腿上是爲了保護腿部在騎馬時不致磨傷,質地爲耐磨的毛織物或較爲輕薄的皮毛、皮板。藏於故宮的清雍正帝梅花鹿皮行裳,罕見的以兩張小梅花鹿皮拼接而成,花紋左右完美對稱,尤爲珍貴。要知道,即便在雍正朝,能找到如此絕配的梅花鹿皮也十分難得,行裳上系黃紙籤墨書“用不得”,想必節儉的四爺捨不得用它,只想將其當作藝術品好好觀摩。行服帶相當於現在的多功能野外生活包,裏面放有裝食品的荷包、防身或食肉用的鞘刀、取火用的火鐮、辨識方向的指南針等,後來隨着皇帝着行服機會越來越少,行帶實用功能下降,慢慢成爲裝飾性物品。檢閱八旗軍隊時,皇帝須着戎服(又稱大閱甲),由上衣下裳(分左右兩塊)、左右護肩、左右護腋、左右袖、前擋和左擋十一部分組成,大面積用金,藉以凸顯金碧輝煌的效果。造辦處,是清代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於康熙年間成立,營運至一九二四年。造辦處由皇帝特派的內務府大臣管理,先後設有六十多個專業作坊,與皇室的起居息息相關。除製造、修繕、收藏御用品外,還參與裝修陳設、輿圖(地圖)繪製、兵工製造、貢品收發、罰沒處置以及洋人管理等事宜,是宮中具有實權的特殊機構。

古時候,清代皇帝去獵場狩獵爲什麼不帶內衣內褲? 第4張

清代的造辦體系分別設有兩個機構,一個是位於紫禁城養心殿的專供宮中用度的“養心殿造辦處”,另一個是設於內務府北側的“內務府造辦處”,又稱“匠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