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揭祕:胡惟庸曾經想借助日本謀逆是真的嗎?

揭祕:胡惟庸曾經想借助日本謀逆是真的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胡惟庸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日本是我國東方一衣帶水的近鄰,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早在刳木爲舟的古代,兩國人民就劈波斬浪互相往還。明初政府爲了修好和日本之間的關係,於洪武二年(1369年)派遣行人楊載出使日本。第二年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去日本,進一步解釋明朝的對外政策,表示願意繼承歷史上的友好傳統,消除日本國王良懷的疑慮。趙秩圓滿地完成了使命。日本即派使者來中國,並且送還“倭寇”在明、臺二郡掠去的人口七十餘人於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抵達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從此,明朝政府就與日本建立了邦交關係。

揭祕:胡惟庸曾經想借助日本謀逆是真的嗎?

洪武后期,明朝和日本的關係有所疏遠,雖然仍把日本列爲不徵國之一,但互相間使臣往來絕少。當時明朝政府認爲胡惟庸“欲借日本爲助”謀逆,因此朱元璋“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爲務”。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即派左通政趙居任、行人張洪偕僧道成出使日本。將行,日本使臣已至寧波,十月到南京。明朝政府優禮相待,對其所帶物品,即如違禁的兵器之類,“亦準時值市之”,還派官員“偕其使還”,進行回訪。從此,兩國間又恢復了友好關係。

明朝在建國之初,就很重視對外貿易,和日本的貿易來往也很盛。洪武時寧波的市舶司就是對日本而設的。明朝政府爲了防止“倭寇”假冒日本的使臣和商人,就實行“勘合貿易制”,“勘合”就是貿易憑證。日本商船來中國須持有明朝政府所制發的勘合,才准許貿易。永樂初,雙方協定,每隔十年貿易一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到宣德初,放寬到“人毋過三百,舟毋過三艘”。但實際上日本來中國貿易的船舶和人數遠遠超過上述規定,也沒有嚴格遵守十年一次貿易的限制,並且在“貢物外所攜私物增十倍”。

揭祕:胡惟庸曾經想借助日本謀逆是真的嗎? 第2張

日本輸出的大多爲刀、扇、硫磺、銅、蘇木、漆器等。中國輸出的主要是銀、錢、綢緞、布帛、陶瓷等。這種貿易交往,擴大了兩國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如我國的泥金畫漆和摺扇就是明代時從日本傳來的。漆器,我們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相當發達,日本的漆製品工藝原來就是從中國傳去的,但日本在中國傳入漆器的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蒔繪”的漆製品,中國稱爲泥金畫漆。其製作工藝是,先在器面上用漆繪畫,當其將幹未乾時,把金銀粉或炭末灑在繪畫上,然後再漆,等到乾燥後再磨光,這就使得畫面凸出,不僅色彩鮮豔,而且還有一種立體感,很受明朝人的重視和喜愛。

宣德時,明朝政府專門派漆工到日本“傳其法以歸”。從此,中國也開始有泥金畫漆。關於這方面的情況,郎瑛《七修類稿》也有記載:“天順間有楊壎者,精明漆理,各色俱可合,而於倭漆尤妙,其縹霞山水人物,神氣飛動,真描寫之不如,愈久愈鮮也,世號楊倭漆。所制器皿,亦珍貴。”中國原來所用的扇子是羽扇和團扇,日本運來的是摺扇。摺扇又稱聚頭扇、蝙蝠扇或者撒扇。因爲是從日本傳來,也稱“倭扇”。

在北宋時,日本使臣曾以蝙蝠扇等物贈送官方,但數量很少,直到明初,由於中日貿易的發達,日本摺扇大量運來,中國也進行仿製,摺扇遂普遍流行起來。張燮《東西洋考》卷六《日本物產》中說:“中國宋前惟用團扇。元初,東南使者持聚頭扇,人皆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及倭充貢,遍賜羣臣,內府又仿其制,天下遂通用之。”

揭祕:胡惟庸曾經想借助日本謀逆是真的嗎? 第3張

明朝初期,中日兩國間,不僅使臣和商人經常往來,日本還時常派遣留學生前來中國學習。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朝政府還任命日本留學生、當時的“國子監生滕祐壽爲觀察使”。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