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孫之獬:第一個主動剃髮的明朝官員,死後300年還被鞭屍

孫之獬:第一個主動剃髮的明朝官員,死後300年還被鞭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孫之獬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古代中國,民族之間的互相奴役是全方位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滿清作爲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投機性”的入關取代大明政權後,對漢人的奴役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體現在髮飾上。

滿族的習俗是剃髮,而幾千年來漢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而“衣冠束髮”。所以剃髮令是對漢人民族感情的極端侮辱,而不剃髮是滿清政府不能接受的,以至當時圍繞着是否剃髮,滿清和漢人爆發了多次衝突。

孫之獬:第一個主動剃髮的明朝官員,死後300年還被鞭屍

攝政王多爾袞認爲:當時滿人剛入主中原,根基還未穩,特別是在南方,所以,爲了緩和矛盾,滿清政府允許那些明朝的降臣暫時可以不用剃髮,且可以繼續穿明朝的官服。只是在朝會時漢人官員和滿人官員分別各站一隊。但是,不是所有漢臣都有骨氣的,有一個漢臣爲了討好滿清主子,主動剃髮,此人叫孫之獬。

一日上朝,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親切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屬下的漢臣孫之獬與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孫之獬自討沒趣,悻悻然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於逢迎求寵,一個緊挨一個毫不鬆動,不讓他入班。徘徊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最後,多爾袞不得不和漢官商量讓他歸入漢班。

孫之獬:第一個主動剃髮的明朝官員,死後300年還被鞭屍 第2張

這樣的官員自然沒有什麼功績可言,終於因“久任無功,市恩沽譽”,被革職爲民。恰巧此時淄川爆發了以謝遷爲首的抗清農民武裝起義,孫之獬這樣的人自然成了起義軍首要的攻打對象。起義軍將其活捉,五花大綁示衆街市,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以懲罰其獻媚清廷,然後斬首市曹,暴屍通衢。當地百姓覺得這樣做還不足以消除心頭之恨,於是,決定將其五馬分屍,但是,他的頭已經被砍了,湊不足五個了,所以,百姓們找木匠給他做個人頭安裝好,再執行五馬分屍。

後來孫之獬的老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內有一篇《罵鴨》,講一個人偷吃了別人的一隻鴨子,身上因而長滿鴨毛,且痛癢難當,最後還虧鴨的主人出面罵了一通,那小偷才褪去了鴨毛。這故事就是以孫之獬爲原型。

當時的大儒顧炎武聞此消息,奮筆寫《淄川行》以賀:

張伯鬆,巧爲奏,大纛高牙擁前後。罷將印,歸裏中,東國有兵鼓逢逢。

鼓逢逢,旗獵獵,淄川城下圍三匝。圍三匝,開城門,取汝一頭謝元元。

孫之獬的死訊傳到京城,順治帝給吏部下旨,討論撫卹之事。侍郎陳名夏、金之俊建議,恢復孫之獬的原有官職,並給予撫卹;馬光輝及啓心郎寧古裏建議,孫之獬已被削去官籍,不應當給予撫卹。“兩議上,命用光輝議。”即兩個議案一同上報朝廷,順治帝最後採用了馬光輝的建議,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卹。

孫之獬就這樣結束了投機又可恥的一生,生在齊魯大地,孔孟之鄉,禮義廉恥應該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全然不顧及此,那麼會因此而死,就算死後也會因此而被歷史再次“鞭屍”。

淄博博山新區大莊村東頭有座孫氏墓園,距今約400年曆史,孫之獬的祖父最早開始葬於此。2015年孫氏墓園被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據山東相關媒體報道,該文物保護單位被盜。現場墓穴邊上有一個直徑六十公分、深約3米的洞穴,周圍散落着一些作案工具,和一些礦泉水瓶、菸頭等,被盜的這座墓正是孫之獬的,而園裏其他幾座墓完好無損,這是很令人費解的。孫之獬的屍身早已無存,這裏不過是他的衣冠冢,更無陪葬之物,盜墓賊一般對歷史都是頗有“研究”的,在每盜一座墓之前都會認真“調查研究”,他們不會冒着如此大的風險去盜一座空墓。既然盜墓賊不是衝着寶貝去的,那他們到底是爲了什麼呢?結合墓主人生前的所作所爲,我就會不難分析,這可能就是300年後的人們對他的再次“鞭屍”。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