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民國時期的火車票一票難求:車站天天“春運”

民國時期的火車票一票難求:車站天天“春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親,放假回家不?車票不好買吧?其實火車票購票難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民國時期就很嚴重。當時只在開車前兩小時發售,不預售且窗口少,旅客們也沒有排隊意識,只好東奔西跑四處亂問。梁實秋說得直接:“買票的時候,氣力稍微虛弱一點的人,就許有性命之虞。”

在民國買火車票的場景一般是這樣的:低矮的售票窗口,窗戶是木頭的,底下一個小孔,像一堵牆上挖了個洞。售票口外圍着一道木柵欄。柵欄外是焦急等待的旅客,一個個伸長着脖子盯着那個小孔。突然,小孔打開了,售票時間到了,大夥一擁而上,你推我擠,爭着把錢往孔裏塞,亂作一團。

大多數民國人對於買票的描寫,都離不開這些關鍵詞:混亂、擁擠、無序。有人感嘆道:“上了火車站,若是時間匆促了些,你想擠上去買一張票,至少要抱了頭破血流的大決心,方能買得到。假使你是一個孕婦,或者抱了一個襁褓嬰兒,除了求哪一位仗義的好漢代你買,別無他法。”梁實秋說得更直接:“買票的時候,氣力稍微虛弱一點的人,就許有性命之虞。”翻看民國報紙,售票處確實有擠傷老嫗的事件。

爲什麼買票這麼混亂無序呢?

客觀原因是人多、售票時間緊,車票只在開車前兩小時內發售,不預售車票,售票窗口少。其實民國大火車站售票窗口的數目並不少,如上海北站有22個售票口,但實行的是分開售票,規定某窗口只出售某幾站之間的票,某窗口只出售三等票。有的旅客不識字,有的旅客不知道自己到達的車站處於哪些車站之間,他們只能穿梭於各個窗口,來回打聽,導致車站售票無序。

主觀原因是買票不排隊。實際上,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漢語裏似乎根本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排隊”這個詞。1929年,大名鼎鼎的《生活》週刊曾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倡國人樹立“排隊”的意識。文章寫道:“‘Lineup’爲關於西方社會秩序中一種美談,我國之人自海外歸者常樂道之。”在這句話的後面,編輯加了句按語:“此二字似可譯爲‘排隊’,即人多之處,依先後排成一隊,魚貫而行,或立者等候。”但從這篇文章來看,“排隊”在當時不算常用詞,當時的人也許不知道啥叫排隊。

1929年,還有人也在《生活》週刊發表文章,專門針對火車站買票擁擠的情況提出了建議,作者提出的解決措施也是“Lineup”。他建議各個車站找一個巡警,站在售票窗口前,“指導買票人依來到的先後次序,逐個買票,輪流上前,英語所謂‘Lineup’”。梁實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北京被日寇佔領期間,正陽門火車站長年駐守着日本兵,看見有人不排隊立即狠狠抽一鞭子。

民國時期的火車票一票難求:車站天天“春運”

可見,管理不善、缺乏現代排隊意識是民國前期購票難的主要原因。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民國大力改革售票辦法,規定各車站增加售票窗口,並24小時開放,使旅客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到任何等級、任何車次的車票。還在售票窗口增加了只容一人進出的“自動轉架”,以引導排隊。這些措施都取得了實際效果。

可惜,抗戰爆發,這些改革的努力也化爲烏有。抗戰勝利以後,鐵路受損嚴重,機車車輛非常缺乏,買票變得比以往更加困難。抗戰後坐火車幾乎天天經歷“春運”。這種狀況直接催生了兩個新生事物,一是假火車票,二是黃牛黨。假火車票這時候剛剛出現,數目不多,影響有限。黃牛黨問題卻已經相當嚴重。當時的大城市火車站周圍天天都有黃牛黨。有人統計,光廣九火車站就有近三百黃牛黨。政府出動了大量憲兵、警察、便衣打擊倒票;粵漢鐵路局還出臺獎勵措施,規定舉報一個黃牛黨獎勵10萬元。然而,無論如何打擊,黃牛黨依然絡繹不絕。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