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宋遼高粱河大戰:騎兵對步兵壓倒性的勝利

宋遼高粱河大戰:騎兵對步兵壓倒性的勝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爭過程

宋遼高粱河大戰:騎兵對步兵壓倒性的勝利

1、戰前謀議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五月,北漢劉繼元已降,宋太宗還師至鎮州即轉兵北上,欲以新勝之師收復幽薊。但是破太原尚未賞三軍,諸軍兵將多不願行,只是無人敢說。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贊成乘勝北征,“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趙光義聽此言遂了他的意,很高興,當即下令樞密使曹彬調發各地屯兵。當時宋軍諸將,大多數比趙光義冷靜得多,他們以大軍雲集,糧儲不及爲請。趙光義卻兵來將擋,下詔發京東、河北諸州軍儲,限期轉運至鎮州北面行營以備供應。當時扈從六軍,有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集結的,趙光義大怒,要按軍法處置,被臣下諫阻。

而當時的遼對燕地的防守其實早有部署。三月,韓侼、耶律善布、耶律沙等救援北漢時,已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又譯“希達”)、乙室(伊實)王撒合(薩哈)等,率兵戍守燕地,說明其早已考慮到宋軍可能的進攻了。遼在幽州經常屯駐的漢兵,有神武、控鶴、羽林、驍武等軍,共約一萬八千餘騎;又有其所屬將帥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當值舍利一千九百五十。若契丹大舉南侵,則一般調集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諸路兵,兵力可達二十餘萬。

2、圍攻幽州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趙光義自鎮州出發,十九日次金臺屯,募民百人爲嚮導,二十日至東易州(時宋遼各置一易州,西屬宋,東屬遼)之西,過拒馬河入遼境。遼易州刺史劉宇,涿州判官劉厚德相繼獻易州、涿州投降宋軍。宋軍推進很快。六月二十三日,趙光義大軍至幽州城南,駐蹕寶光寺。當時遼南京(宋稱幽州,遼爲南京析津府所在)守將爲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以及權知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另有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與統軍使蕭討古等軍在城北屯紮。宋軍先鋒東西班指揮使傅潛、孔守正巡哨城北,在沙河遇到遼軍,馬上以先至的兵馬與之交戰,後軍不久到達,而後諸軍齊集,大敗奚底、討古及乙室王撒合軍,斬獲甚衆,生擒五百餘人。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又譯“色珍”)屯兵得勝口(今河北昌平天壽山西北),看宋軍銳氣正盛,不敢與之直接衝突,便趁着耶律奚底新敗,在得勝口用青幟僞作收容潰軍之狀以誘敵。趙光義得到探馬報告,便有輕敵之心,麾軍繼續攻擊,宋軍將士乘勝追擊,斬首千餘級。而斜軫抓住機會突然襲擊宋軍後方,宋軍敗退,與斜軫軍對峙於清沙河(在今北京城北二十里)北。遼南京城內守軍得此聲援,固守之志更加堅定。

六月二十五日,宋軍看出耶律斜軫兵力不足,只是據險而守,僅能聲援幽州之敵,便只留一部兵力與之對峙,而用大軍圍攻幽州城。定國節度使宋偓與尚食使侯昭願,領兵萬餘攻城東南面;河陽節度使崔彥進與內供奉官江守鈞,率兵萬餘攻西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率軍攻東北面;定武節度使孟玄喆攻西南面。並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耶律斜軫部將渤海帥達蘭罕率部降宋,趙光義以其爲渤海都指揮使。自此,城外宋軍對守城遼軍多方招降,使城中人懷二心,後又有其鐵林都指揮使李扎盧存等率所部出降。原在城外的遼御盞郎君耶律學古入城增守,與韓德讓等共謀守禦,安定反側,守軍才安下心來守城。

六月二十六日,趙光義由城南寶光寺至城北,親督衆將進兵,攻擊清沙河遼軍,大戰一日,殺敵甚衆,獲馬三百餘匹,遼軍稍卻,仍然憑藉險要堅守。三十日趙光義又督軍攻城,宋軍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耶律學古力戰所擒,後又發現並堵塞了宋軍挖的隧道,修守備待援兵。而當時,遼南京被圍,遠近震動,遼順州守將劉廷素、薊州守將劉守恩相繼率部降宋。

3、高梁河之戰

遼景宗耶律賢於六月三十日聞知南京被圍,耶律奚底、蕭討古、耶律斜軫等軍雖未大敗,卻不能進援,只能聲援,於是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其特里兗(官名)耶律休哥(又譯休格)自薦請纓,遼主便以休哥代替奚底,統帥五院軍之精銳馳赴前線。

七月初六,耶律沙大軍至幽州,趙光義督諸路軍攻擊,兩軍戰於高梁河,耶律沙力戰不支而敗退。然而當時的宋軍連續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雖然戰勝,從中午到傍晚只追了十餘里。令趙光義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軍出其不意間道而來,人人手持火炬直衝,宋軍不知其多寡,未等接戰心裏已經發怵,故不敢接戰,欲據高梁河爲抵禦之計。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敗軍,使之回去再戰,與宋軍相持,然後與耶律斜軫各自統帥精銳騎兵,從耶律沙的左右翼挺進,乘夜夾攻宋軍,實行兩翼包圍鉗擊之勢。戰鬥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創猶力戰。城中耶律學古聞援軍已至,也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城中居民大呼,響聲震天動地。耶律休哥繼續率部猛攻,這時宋軍才發覺已被包圍,又無法抵抗遼軍的猛攻,只能紛紛後退。耶律沙從後面追擊,而休哥與斜軫兩軍也對宋軍實行超越追擊。宋軍大敗,死者萬餘人,連夜南退,爭道奔走,潰不成軍,趙光義與諸將走散,諸將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軍士。趙光義的近臣見形勢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輛驢車請趙光義乘坐,急速南逃。

耶律休哥時已受重傷,昏死過去,不能騎馬,左右用輕車載着他,代他發號施令,繼續追擊。一直追到涿州城下,獲得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計。

4、戰後賞罰

趙光義於七月初七日天明之後,已先到達涿州城外,當時宋軍的敗兵還沒到。他又繞過涿州城,直奔金臺屯,見諸軍尚未到達,纔敢停住“車駕”觀望。初九日,趙光義見諸軍仍然未到,便使人往探,這才知道諸軍仍在據守涿州,而且有策劃立太祖子武功郡王德昭的事,於是急命崔翰往傳詔命班師。

趙光義爲防備契丹乘勝南侵,命殿前都虞侯崔翰與定武節度使孟玄喆屯兵定州,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屯關南,雲州觀察使劉廷翰爲都鈐轄與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屯鎮州,以上諸軍都由劉廷翰指揮並得便宜行事。本來這樣就可以了,可趙光義偏偏又授諸將陣圖,命令他們,如果契丹來犯,必須入圖佈陣,交代完之後,他才自金臺屯南返,七月二十八日還至東京。

八月初二,趙光義行從徵失律之罰,貶西京留守石守信爲崇信軍節度使,彰信軍節度使劉遇爲宿州觀察使。同時因爲北征不利,連平太原之賞也免了。當時很多人認爲這樣不行,皇子(趙匡胤之子,當時亦稱“皇子”而不稱“皇侄”)武功郡王德昭就上諫道:“當先行太原之賞,再行幽州失律之罰。”宋太宗當時大怒,想起諸將在找不到自己時曾有意立他爲帝,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說:“待汝自爲天子,賞未晚也!”德昭被逼無以自明,退回私舍之後拔劍自刎。

遼軍既勝,亦行賞罰。以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權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知三司事劉弘,能安人心衛城池,並賜詔褒獎。以前白馬嶺之敗責耶律沙,又以此次擊敗宋軍之功相抵。耶律奚底遇敵而退,以劍背擊之。乙室王撒合雖臨陣退卻,但部伍不亂,得到寬宥。冀王敵烈(或譯“迪裏”、“塔爾”)戰死白馬嶺,其麾下先逃遁者皆斬,都監以下杖背。然後聚宴諸將士,分別給予賞賜。

戰爭評論:

宋太宗想要憑藉宋軍在歷年南征戰役中,所向無敵,軍士士氣昂揚的契機,並攜此次滅北漢的餘威一舉收復燕雲故地,重建中國北方的國防線,並進一步恢復中國領導四夷的地位,這種進取心無可非議是好的。然而好的動機並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宋軍在高梁河以慘敗收場可不是時運不濟那麼簡單,筆者觀宋有三敗:

1、倉促出兵,準備不足

筆者在上一篇說過,當時伐北漢並沒有做好深入遼境的準備,而當時契丹作爲中原第一強敵,沒有充分的準備顯然是不宜輕開戰端的。無論是心理上還是實際行動上,都沒有充分重視敵人,事先沒有計劃而臨時改變決定,如同賭博一樣,贏了些小利馬上就壓大本,顯然是冒險的。宋軍統帥趙光義尤其疏忽了一點,如許大戰,而沒有設置戰略預備隊,萬一不利,則一發不可收拾,宋軍慘敗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宋軍事先部署了戰略預備隊,即使敗退,因有所接應,也不會敗得如此狼狽,損失如此巨大。

2、行軍攻城,士卒疲怠

宋太宗五月初平太原,六月中旬即轉兵北上,休整僅僅一個月。而進軍時卻是全速前進,十三日出發,十九日抵達金臺屯,二十日至東易州,二十一日圍涿州,二十三日即至幽州城南。計算其行軍路程,每日約行百餘里。用這種速度推進,趙光義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實行戰略奇襲,出其不意,一舉襲取幽州,然後佔據幽州以北的各個隘口,拒遼人於塞外。但是幽州與太原一樣,不但城堅,且是敵軍不會輕易放棄的要地,妄圖一戰而下根本不切實際。於是本來是所向皆克的宋軍到了幽州城下就熄了火,連攻猛攻十餘日不下。此時的宋軍將士,從六月十三日以每日百餘里的速度推進了十天到達幽州城下,又連續攻城十餘天,在近一個月時間一直處於這種“高負荷運動”狀態下,並且在連續攻城而城池巍然不動,這樣如何能保持高昂的士氣和充沛的精力?在耶律沙的援軍到來時尚能將其擊敗已是相當不易,然而得勝後追擊敵人一下午只追了十餘里,追敵速度還趕不上正常的行軍速度,可見當時宋軍的疲憊程度。而在遼軍繼之而來的精銳騎兵的強大沖擊面前也就根本不可能進行有效抵抗,可憐的宋軍戰士這時也許連逃命都跑不動了。

3、未據要塞,地勢不利

高梁河之戰中,趙光義在戰術上的最大失策就在於此。如果他在圍幽州的同時,派兵奪取得勝口、古北口等要塞,一來使幽州守軍成了甕中之鱉,二來據險阻擊遼軍救兵,可達圍城打援之效。而宋太宗在得勝口試探了一下,知道耶律斜軫兵少不能形成威脅時竟然不乘機奪取此要塞,而是留下一部與之對峙便不再理睬了!他即使想不到唐太宗當年圍攻洛陽先搶佔虎牢關阻擊竇建德的援兵之故事,也應該想到宋軍幾日前圍太原城而據石嶺關阻擊遼援的事吧?以步制騎,佔據地利非常重要,而趙光義卻只知道早些拿下幽州城而不顧其它。結果,耶律休哥援兵一到,舒舒服服地通過燕北要塞,而將與宋軍決戰的地點選在了四馬平川的高梁河,遼軍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只可憐宋軍的步卒戰無可戰,逃無所逃,正可謂“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綜此三點,可以看出,宋軍戰敗,作爲統帥的趙光義要負主要責任,但他的戰後賞罰卻只貶了幾員大將了事,太原之賞拖了好久才執行,可見其賞罰全憑個人情緒,這樣的君主,根本不能勝任軍隊的統帥。

與宋軍三敗相對,遼有三勝:

1、固守燕京,佔據要塞

可以說,遼軍之所以能勝,固然是“戰神”耶律休哥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但不難看出,遼軍的勝局卻是由固守者奠定的。韓德讓、耶律學古內安人心,外固城池,堅守待援,燕京屹立不倒,首先在心理上就給遼軍以很大程度的鼓舞,也爲援兵爭取了時間。而耶律斜軫更加功不可沒,其最大的功勞不是最後與休哥鉗擊宋軍,而是能夠以少數兵力與宋軍周旋,從而守住得勝口,一來聲援燕京,二來據險待援,使耶律沙與耶律休哥的援兵得以輕鬆通過燕北要塞並將決戰地點控制在最有利於遼軍的地點。

2、赴援及時,敗而不潰

遼景宗與六月三十日得知南京被圍,當時宋軍已經圍城六日,由此可知消息由南京傳至上京一般須六日左右。遼主當即先後派出耶律沙與耶律休哥兩路援兵,七月初六耶律沙便通過燕北要塞到達幽州與宋軍接戰,也只用了六日,由此可見遼軍的行軍速度和機動性。宋軍打算在遼軍援兵到來之前攻克幽州的企圖一下子變成了泡影。宋太宗督軍攻擊耶律沙,沙軍敗退,耶律休哥繼至,收容敗兵,再令其反攻,可見遼軍將領的心理素質非常過硬。當然,敗而不潰也跟遼軍的機動性有關,騎兵對步兵的好處就是敗而逃遁,遁而復集,集而復戰。並且宋軍當時處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已經無法給遼軍造成更大的傷害了。

3、兩路鉗擊,裏應外合

耶律休哥到達前線後,處事非常的冷靜,見耶律沙軍敗退毫不慌張,集合其敗兵令其回戰,然後與耶律斜軫分兵,在耶律沙的兩翼出擊,包抄宋軍側背,充分利用了騎兵的靈活性、機動性和衝擊力。同時,趁着夜色,城內遼軍積極配合援兵的動作,鼓譟開門,列陣大呼,首先在聲勢上就達到了震懾宋軍的作用。等宋軍知道自身已經被包圍時,早已是四面楚歌了。

綜此三點,遼軍獲勝在情理之中。而遼軍勝後,景宗賞罰嚴明,功是功,過是過,將士欽服,在這一點上又勝趙光義一籌。

高梁河之戰的影響及意義:

高梁河之戰是宋朝第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遼境的一戰,是宋朝爲收復燕雲失地做出的第一次努力,最後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除了人力、物力、財力受到巨大損失外,最重要的是嚴重挫傷了宋軍的自信心。宋朝自開國以來,歷次戰爭幾乎是無往不利的,960年討平二李叛亂,963年收荊湖,965年平巴蜀,971年取嶺表,975年破江南,除了在北漢那裏費了點勁,就幾乎沒有失敗過。宋朝的禁軍,經過周世宗、宋太祖兩代精挑細選、千錘百煉,無疑是強勁如虎的精銳部隊,又經過勢如破竹的統一戰爭,建立起了高昂的自信。而高梁河一戰,宋軍的傲氣急轉直下。當然,這樣也有好處,宋軍自此也就不再輕敵了。而遼軍經過這次勝利便開始輕視宋人,並由此開始了肆虐的南侵,宋遼二十五年的戰爭真正打響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