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案:只是朱元璋的找理由

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案:只是朱元璋的找理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誣告者往往就是接收者本人,確切地說,是有着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在這些皇帝中,開國皇帝佔了一大半,劉邦與朱元璋是其中的頂尖誣告者。漢朝初年的韓信案和明朝初年功臣的集體被屠殺案就是明證。由於這類人原本就是接收者,所以當他們把自己的這一身份與誣告者合二爲一後,其所誣告的對象絕對在劫難逃。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反”罪將胡惟庸誅殺。事前,有人告丞相胡惟庸“謀反”,證據是此人在城外看到他家裏刀槍林立。朱元璋立即逮捕胡惟庸,嚴刑拷問,逼他承認謀反。胡惟庸雖然最終也沒有承認,但將其滅族的罪名仍舊是謀反。胡惟庸案可看成是朱元璋對功臣集團開刀的一個前奏。他之所以殺胡惟庸,是因爲胡惟庸本人受到朱元璋的優待好幾年,他獨攬丞相大權,隨便提拔人和處罰人,很多人奔走於他的門下,給他送的金銀財寶多不勝數。甚至有時候,很多該讓朱元璋知道的事情也沒有讓朱元璋知道。實際上,朱元璋對於胡惟庸最恨也最怕的是他的專權。而作爲一個皇帝,不能隨便殺丞相,所以纔有了“謀反”這一罪名。

不過,胡惟庸案所牽扯進來的功臣並不多,由於胡惟庸平時就自視甚高,與他來往的功臣很少,所以朱元璋把誣告的本事發揮到了極致,也沒有殺掉多少功臣。但十年後,通過李善長一案,他終於有了發揮誣告才華的機會。

李善長是如假包換的明朝功臣,朱元璋剛起兵時,他就跟隨左右,可謂是爲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正是因此,所以當洪武二十三年(1930年),在李善長已經七十多歲還沒有死掉的情況下,朱元璋開始焦慮起來。李善長在胡惟庸死後被封爲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朝廷中的名望頗高,朱元璋必須要把這個老功臣處理掉。

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案:只是朱元璋的找理由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帝國都城南京有許多人因罪被遷往邊地受罰,這些罪人中就有李善長比較親信的丁斌等人,李善長捨出一張老臉向朱元璋求情,請求赦免他們。朱元璋立即找到了機會,先將丁斌下獄審訊。丁斌這個人背景有些複雜,他十年前是胡惟庸的一員幕僚。朱元璋所以要拿他開刀,就是因爲他有這個背景。果然,在嚴刑與引導之下,丁斌回憶往事,突然就想起了十年前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常常出入胡惟庸府。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後,心花怒放,立即逮捕李存義父子。十年啦!李存義上了年紀根本記不起十年前的事情了,但這並不要緊。朱元璋想要的東西,就必須要他親口說出來。嚴刑之下,李存義居然承認了這樣一件事:當初胡惟庸想謀反,派我去說服我哥哥李善長,並許以事成之後封我哥哥爲淮西王。

審訊官問:李善長可曾答應?

嚴刑之下,李存義回道:雖沒有答應,但心已動。

此人在朱元璋的嚴刑下已經變成了一位心理學家,能看得到別人是否心動。但是,朱元璋並不想就這樣把李善長治罪,想要徹底來一次大清洗,就必須要有確鑿證據不可。所以,詢問官繼續讓李存義說出了下面這段話:後來胡惟庸親自來勸說,李善長還是不答應,但他卻說,等我死後,隨便你怎麼做。

這是知情不報,明知別人欲謀反不上告,不但不上告,還暗示別人等自己死後再動手。朱元璋已經掌握了充足的證據可以把李善長繩之以法。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正視。那就是胡惟庸謀反案原本就是一種栽贓,這在近十年來的朝野已經隱約地有了議論。朱元璋當然懂得民心的道理,所以,他必須要拿出另一份證據來證明李善長和胡惟庸都是一丘之貉。

果然就有人來誣告,據這名誣告者說,自己是李善長家的奴才,十幾年前,胡惟庸的確與李善長有過禮物上的往來,並且二人來往密切。朱元璋狂喜,立即逮捕李善長,誣以與胡惟庸同罪,並將其家人七十餘口全部斬殺,但這還沒有完,他趁勢把屠刀伸長加寬,因李善長案而被誅殺的有三萬餘人。

李善長是否犯了謀反罪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朱元璋這種赤裸裸的誣陷實在讓人不寒而慄,同時也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喪盡天良的動物。

或許是李善長被誣陷得太過於暴露了,第二年,就有大臣上疏爲李善長辯冤。這位大臣認爲,李善長出生入死爲皇帝取得天下,在勳臣中居首位,其子娶公主爲妻,他絕不可能不爲自己的兒子着想,去幫助胡惟庸謀反。況且即使他幫助胡惟庸謀反成功,所得到的也和在太祖朝中的地位差不多,難道胡惟庸還給他一個二皇帝當不成?以李善長七十多歲的高齡,他絕不可能這麼做。

朱元璋在看了這道奏章後,無話可說,也沒有怪罪這位臣子。這無疑就說明了李善長並非是死於有罪,而是死於皇帝老兒的誣陷。

三年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發生藍玉謀反案。藍玉本是開國公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當兵,臨敵勇敢,所向披靡,積功至大都督府僉事。明朝建立後,藍玉清掃北元勢力,爲帝國立下赫赫戰功。但就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有人揭發藍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劃在朱元璋出宮耕種時行不軌之事。朱元璋大怒,於是,藍玉被族誅,牽連進來的一萬五千多人被殺。朱元璋這個時候在詔書中說:“藍賊爲亂,謀泄,族誅者萬五千人。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經過這一次殺戮後,明初的功勳宿將差不多都被殺完了,各軍府衛所被株連誅殺的軍官達幾萬人。藍玉和胡惟庸與李善長一樣,都是被誣告的。藍玉不可能謀反,明末清初的史家談遷就這樣評價這位功臣道:“藍涼公非反也。虎將粗暴,不善爲容,彼猶沾沾一太師,何有他望!富貴驕溢,動結疑網,積疑不解,釁成鍾室。”他的意思是說,藍玉就是脾氣粗暴一些,驕傲跋扈,情商有點低,不善於討好人,才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終於招致滅門之禍。

明朝開國,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除一人封於洪武二十五年旋即被削爵外,其他五十八人均封賞於洪武二十三年前,也就是胡惟庸案發生前。在洪武二十三年前,因真正有罪被誅的僅三人,剩下的則多死於洪武二十三年以後的胡藍之案。

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不計子嗣誅廢和病死的,公侯被殺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於胡藍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當初被封的功臣中只剩下了興侯耿柄文、武定侯郭英,可以說,整個洪武一朝功臣幾近整體覆滅。

在這些功臣裏,廖永忠第一個被殺。廖永忠在諸多戰鬥中立有功勳,其在鄱陽湖之戰中的驍勇讓朱元璋刮目相看,並在建國後封其爲德慶侯。洪武八年,朱元璋將其誅殺,罪名是“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也就是私自穿着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逾制。在他之後,永嘉侯朱亮祖、曹國公李文忠、信國公徐達先後死於非命。關於徐達的死,有一種說法是:他患一種疽瘡,最忌鵝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鵝肉給他,並命送鵝肉的宦官在旁監視他吃掉,徐達一面吃,一面流淚,當晚就死掉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追胡黨”,在“胡案”中,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等大臣株連被殺,稱爲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於途中。案件前後株連三萬餘人,史稱“胡獄”。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因“謀反”罪被殺,誅連死者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獄”。兩獄合稱“胡藍之獄”。

此外,平定雲南的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被綁赴刑場腰斬。大臣李仕魯在金鑾殿上辭請告老還鄉,朱元璋哪裏肯放過?當即命武士將李仕魯摔下殿堂,腦漿迸裂而死。淮安侯華雲龍、太史高啓、右丞相汪廣洋、戶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興、靖寧侯葉升、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宋國公馮勝、監察御史王樸等,都因各種“罪名”被處死或賜死。

據說,在朱元璋統治時期,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每時每刻都擔心飛來橫禍。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會跟家人訣別。倘若晚上平安歸來,全家會當做節日慶祝一番。朱元璋血洗功臣,自然和他的“剛猛治國”有關。但倘若只以“剛猛治國”四字解釋其大殺功臣就流於皮相之識了。在所殺功臣裏,的確有幾位“驕橫跋扈”。國公藍玉“虎將粗暴,不善爲容”,驕縱有之,卻“非反也”,可殺他的罪名卻是“謀反”。但這只是個別人,當時的功臣情況是:“公卿大臣,猛將謀卿,外擁數十萬衆,馳以一介之使,拱手聽命,莫敢後時。”用現在的話來講,當時的功臣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是相當老實的。即使如胡惟庸那樣飛揚跋扈,閉塞朱元璋之視聽,藍玉粗暴不顧禮儀,驕恣有失,但他們心裏並沒有謀反的心思,否則就不可能被朱元璋那麼容易地捉拿。

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並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作爲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處理功臣的習性上很像漢高祖劉邦。他們是爲了殺功臣而殺,所以,使出什麼樣的卑鄙手段,即使是誣告這樣的手段,也就不足爲奇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