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諸葛亮嗎 這種說法是怎麼出現的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諸葛亮嗎 這種說法是怎麼出現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死後,他的墓前跪着諸葛亮的石像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據說魏延墓前跪着諸葛亮的石像,是不是真有其事,還是以訛傳訛?如果你去過陝西漢中市石馬鄉,就會找到答案。

魏延墓前立着兩個石馬,這兩個石馬分別代表了馬岱楊儀,並沒有諸葛丞相的石像存在。

那麼坊間爲何會有諸葛亮石像跪於魏延墓前這一說呢?其實這是對諸葛亮歷史形象的抹黑。衆人的猜測主要依據小說《三國演義》,因爲魏延是諸葛亮設計殺害,而魏延墓前跪着諸葛亮石像,也是表達了諸葛丞相對魏延的愧疚之情。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諸葛亮嗎 這種說法是怎麼出現的

不過謠言止於智者,小說歸小說,歷史歸歷史,二者不能劃等號。

魏延和諸葛亮同屬蜀國重臣,但兩個人給我們的印象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魏延則是“浮躁貪功”,被千夫所指。

建安十六年,魏延以部曲投靠劉備,雖然一開始他很卑微,不過隨着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他被劉備提拔爲牙門將軍,深得劉皇叔信任。

劉備當上漢中王后,需要選派一名“鎮遠將軍”,成都之地堪稱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劉備必須要選派一名武功高強且又是心腹的武將鎮守。就在很多人認爲張飛是不二人選的時候,劉備卻選擇了魏延。這讓大家大跌眼鏡。

爲了服衆,劉備讓魏延當衆表態。他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

建安二十四年,荊州三郡被東吳孫權奪走,關羽血灑疆場,劉備氣惱至極。即位後,他發動了夷陵之戰,劍指孫權。此時北方曹魏乘虛而入,幸虧魏延死守,才保住了漢中。

至此,蜀國建立後,魏延的實力和地位僅次於關羽和張飛。既如此,很多人猜測魏延反骨,這樣的可能性不能說沒有,但可信度不大,之所以說諸葛亮最後誅殺魏延,也大概其是因爲兩人之間的私人恩怨罷了。不過,這種可能性有沒有呢?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諸葛亮嗎 這種說法是怎麼出現的 第2張

兩人的矛盾在第一次北伐時表現得較爲集中。

北伐時,長安城由曹操女婿夏侯楙鎮守,此人整日花天酒地,不務正業,帶兵打仗更是一塌糊塗。魏延曾建議諸葛亮並主動請纓,願意自帶五千士兵,備足糧草,從褒衆出兵,沿着秦嶺向東,不出10天就能到達長安。蜀軍突襲,侯楙鎮必不戰而逃。屆時,諸葛亮便可以率領主力部隊從斜谷出兵,與其在長安、潼關會師。

雖然此計冒險,不過不失爲良策。從當時的地理位置來看,從南向北穿越秦嶺一共有4條道路可以通行,由東向西依次是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和陳倉古道。除了子午道,其他三條最短的直線距離也有八百公里。

但諸葛亮認爲魏延的“子午谷突襲”風險太大,認爲出祁山,收取隴西較爲妥當,這樣就避免與曹魏大軍短兵相接。因此魏延之計遭棄用。

後來的歷史證明,沒有聽從魏延計謀的諸葛亮喪失了奪取關中地區的最佳時機,並且也是唯一一次機會。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不得不說,諸葛亮多少有點後悔。

不過,此時諸葛亮並沒有對魏延冷落,因爲勝敗乃兵家常事,而且在戰術戰略問題上,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不過他也不會獨斷專行,產生戰略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

建興八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間,他受命率領隊伍西入羌中,與郭淮、費瑤等人在陽溪大戰,並大獲全勝。之後,諸葛亮提拔他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等要職。

可見,諸葛亮仍然唯纔是舉,他十分看重魏延的軍事才能,否則諸葛亮不會將魏延納入權力中樞。

諸葛亮的馭人之術也非常精明,不過也有百密一疏的時候。諸葛亮一心要“克復中原”,但他始終沒有注意到下屬之間的微妙關係。例如魏延和楊儀之間,就暗藏殺機。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諸葛亮嗎 這種說法是怎麼出現的 第3張

前文有述,魏延的出身是“先主部曲”,他忠於劉備的皇權,楊儀則是諸葛亮的幕僚,所以但凡是諸葛亮進行的人事任免,總是傾向於楊儀。

前有子午谷之計遭棄用,後來,諸葛亮又派自己的幕僚馬謖鎮守街亭,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有心給屬下鍍金,還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盡其才,可惜的是,街亭失守,諸葛亮爲服衆不得不揮淚斬馬謖。難道這都是馬謖的過錯嗎,歸根結底還是諸葛亮的失誤。

楊儀也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他跟魏延很不對付,一個高傲,一個自大,加上諸葛亮生前沒有仔細調和兩人之間的矛盾,最終釀成後來的悲劇。等到諸葛亮發現時,似乎爲時已晚。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臨終之前,爲了防止兩人因爲個人恩怨影響了撤兵計劃,於是便特意做了交代。

秋,亮病困,密與常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意思就是,楊儀帶着大部隊先撤,讓魏延斷後,倘若魏延不從,那麼不用管他,各軍自己撤退就是。

對於這件事出現兩種聲音:有人說諸葛亮這是把魏延往死路上趕,因爲他已經感覺到楊儀和魏延之間的不和,何況大軍撤退前後魏延根本不知情,叫他斷後,他也不知道前因後果;也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給魏延留了一條後路,希望大軍撤退時,他能知難而退。

只可惜,諸葛亮死後,事情並沒有按照他預想的那樣發展,人們把上述兩種觀點歸結爲諸葛亮對魏延的徹底不信任。

後面的歷史我們大抵清楚了,魏延由於拒絕撤退,楊儀立即上表彈劾魏延謀反,而魏延也上書劉禪,說楊儀作亂。劉禪召見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詢問兩人意見。不過蔣琬等人都偏向於楊儀,因爲魏延平日脾氣暴躁,剛愎自用,在朝堂上樹敵太多。等劉禪欲派蔣琬率軍去緩和關係時,楊儀與魏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諸葛亮嗎 這種說法是怎麼出現的 第4張

當形勢對自己不利時,魏延只得帶上兒子和親隨逃亡,最終被馬岱趕上追殺。馬岱砍下魏延頭顱獻給楊儀,楊儀踩着魏延的頭說了這樣一句話:

“庸奴!復能作惡不?”——《三國志》魏延傳

這句話可以看出,魏延與楊儀兩人之間的政治衝突已經變得不可調和,兩人之間早有魚死網破的意味。

魏延被殺十足可惜,不過也是咎由自取,因爲魏延死前帶兵堵截楊儀,其目的也是爲了除掉對手楊儀,只是最後寡不敵衆罷了。但若說魏延造反實在大有冤枉他的意思。因爲魏延跑的時候向南,而非向北,北方是曹操的地盤,若反骨也應投奔曹操。

時至今日,很多人都認爲是諸葛亮殺了魏延,這主要是受演義小說的影響,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丞相,極力維繫着魏延和楊儀的關係,只是魏延性格剛直,不輕易受制於人,難有屈伸,所以最終招致殺身之禍。一句話,魏延最終被“拋棄”,跟自己脫不了干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