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諸葛亮爲何這麼說?

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諸葛亮爲何這麼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的反骨是怎麼回事?

看《三國演義》,當看到諸葛亮初見魏延,立馬翻臉,什麼話沒說一句,就先喝命刀斧手把魏延推出去斬了,原因除過“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外,主要是魏延久後必反,理由在於“魏延腦後長有反骨”。

腦後長有反骨?初看到這,不要說衆人一頭霧水,心感困惑,就連知根知底的劉備都驚呼,感到莫名其妙。但這不是一般人說的,也不是一般人眼裏有這水水能真正看出來的,而是諸葛亮一眼看出來、說出來的。待等通讀完《三國演義》後,發現正如諸葛亮所預言的那樣,後來魏延真的謀反,應驗了諸葛亮的話。就這一點,讓更多的人感到諸葛亮這個人確實不簡單,不僅足智多謀,而且神機妙算,很能觀察人,看一個人能一眼把人看到骨子裏,認清看透。真乃神仙。

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諸葛亮爲何這麼說?

後來再重讀《三國演義》時,卻常讀到這裏時有點絆住,總感覺有點證據不足,太玄乎,不可信,愛冒出一個個問號:初次見面,你怎麼就知道魏延腦後長着反骨?又沒有寫着,憑什麼這麼肯定?也許別人會說:爾等凡夫俗子,如果都能看出,那不都成了神人了?事實不是擺在那裏,魏延最後就是謀反了嗎。但筆者以爲,這是羅貫中有意這麼寫的。按《三國志》的說法,魏延並沒有想反叛,是被冤枉的。《三國演義》畢竟是歷史小說,不能丟開歷史去一意演義,有些地方還是要經得起推敲爲好。魯迅評《三國演義》人物時說:“劉備之德近乎僞,孔明之智近乎妖。”從諸葛亮初遇魏延時說魏延“腦後長有反骨”這一點來看,似乎印證了魯迅的話。

再往後仔細讀魏延,發現魏延並非無能之輩,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才。他打仗勇敢,謀略超羣,曾建議諸葛亮,由他魏延帶奇兵取道褒中,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亮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從隴右牽制魏軍西援,可一舉而使咸陽以西可定也。但“諸葛一生唯謹慎”,沒有采納魏延這種大膽的計謀,反過來還譏諷魏延。

對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物,諸葛亮爲何要壓抑魏延?後來反覆思考,想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其二,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其三,抱有成見,待權壓人。過去,人們常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從一開始對待魏延這一點事情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大敵當前的時候,在用人上存在問題,這也是他六出岐山沒有成功的原因所在。

《三國演義》的作者在演義三國人物中,似乎想極力神化諸葛亮。但反過來說,如果諸葛亮真的料事如神,就不會有馬謖失街亭的慘敗。特別如果說諸葛亮真的能看出誰長有“反骨”的話,我們也就信了他如神的一面,事實卻不是這樣。就拿他委以重任的楊儀來說,楊儀在權力慾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曾經直言:早知這樣,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其“叛心”、“反骨”全暴露出來,這樣的人爲何諸葛亮沒有看出,反而委於重任?神機妙算成了失算,讓人不能不感到諸葛亮察人的失敗。一句“腦後長有反骨”,註定了魏延成爲悲劇人物,同時也演義了諸葛亮在選人用人上的悲劇。

作爲劉備集團手下的主要管理人員諸葛亮,在集團處在困境正需要人的時候,不應該偏面的看人,更不應該把人老往壞處想,或以己劃線,存好惡。要尊重人,以大局爲重,團結一切人,共同奮鬥,求得成功。在當今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在人才選聘和人才使用時,每一個管理人員要愛護人才,對大專院校新來的學生、本企業自學上進員工、崗位突出人才等,不要僅憑初始影響或個人印象就給人才劃圈定等,特別對有才能的人,更應該看主要的優點,不可求全責備,應丟掉其他雜念,做到用人不疑,共同協力,團結好、管現好人才,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不斷激勵人才奮發上進,爲企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諸葛亮爲何這麼說? 第2張

魏延的反骨是不是有些冤?

魏延的反骨冤不冤?答:冤!理由很簡單:史書記載從來沒有說過魏延腦後反骨。

魏延謀反冤不冤?答:不冤!這個理由就有點複雜了,簡而言之有以下幾點。

1、蜀漢的丞相府屬官,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是執掌重權的,在成都留府的長史張裔蔣琬就是總攬朝政的。諸將更聽從相府僚屬是正常現象。建興十二年,隨着劉琰出事,徵西大將軍魏延的確是已知蜀漢大軍當中官職僅次於諸葛亮的人物,但是與之前相比,魏延既交出了前部督的職務,也不再兼領丞相司馬。轉而加了前軍師,參考一下蜀漢建興年間的其他軍師,你就會發現,這個軍師沒有明確的實際執掌。而丞相府屬官是長期輔佐諸葛亮統帥大軍的職務,當然丞相的長史、司馬比魏延一個前軍師對於大軍更有控制力。這也同時能解釋爲什麼前軍師魏延作亂根本沒有人支持他獲得兵權。

2、楊儀出身尚書,可以說他是文官。但是費禕卻不是單純的文官。諸葛亮北伐期間,費禕歷任參軍、中護軍、司馬,都是武職。從制度上來說,魏延一個久不在中樞的雜號大將軍,想要在沒有成都旨意和諸葛亮已經有明確遺命的前提下,繼任大軍指揮權改變諸葛亮遺命,無論是從現有已知的制度上,還是現實情況來說,是缺乏正當性的。要知道,楊儀費禕不單有諸葛亮遺命(無論是不是真的出自諸葛亮之口,都是正式的丞相遺命),還有掌監察衆將的護軍姜維作爲人證。而魏延當時只是一個別領五千人的前鋒,甚至都不是前部的都督。官職雖高,但是卻沒有讓諸將聽從他的依據。實際上諸將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支持他。這與他是不是主戰無關,只是當時輪不到他去繼任指揮權。

3、三國志講的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魏延的確沒有投降曹魏的意思,但是他的目的是殺死楊儀、費禕等人奪取大軍指揮權。要知道楊儀費禕是執行諸葛亮遺命的相府指揮機構,你魏延一個前鋒要攻擊自己的指揮機構,不是謀反是什麼?所以被殺何冤之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