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和魏延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後期的大將中,其實比較着力刻畫的人,應該是魏延,應該說在五虎大將先後去世以後,魏延應該是爲數不多武力冠絕,而且還深通謀略的將領,從小說中表現的情況來看,魏延的謀略應該也不在姜維、馬良這些人之下,雖然說不可能比肩諸葛亮(諸葛亮是全能型人才),但在這亂世之中,魏延的智謀應當屬上乘。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漢末三國鼎足而分

魏延除了謀略外,更兼有一身出衆的武藝,效力蜀漢政權以後,由於時長處於劣勢,魏延多次率軍殿後,能抵擋住敵軍的襲擊,在蜀漢後期的時候,魏延升任漢中太守多年,漢中是蜀漢的門戶所在,更是直接關係到北伐的戰略要地,除了抵擋曹魏的進攻外,還要負擔諸葛亮北伐前沿,魏延的壓力可想而知。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2張

魏延

而且作爲在漢中駐紮多年的將帥,魏延也深知地理,從他向諸葛亮提出的“由子午谷入長安的計謀”,就能看得出,但就是這樣一員大將,卻在諸葛亮死後被殺,三族盡沒,三國演義對這段記錄的非常詳細,是諸葛亮留下的遺命,認爲魏延在他死後必反,因此授命楊儀、馬岱,暗中除掉了魏延,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備對魏延賞識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魏延始終不感冒,在故事中,魏延是打長沙的時候歸附劉備的,當時一同歸附的還有黃忠,不過對比黃忠來看,魏延着實有些悽慘,因爲他一來,諸葛亮就要推出去將魏延斬首,不爲別的,是因爲魏延腦後有反骨,所謂這個有反骨,是說我們後腦勺上有一塊骨頭,別人都是凸出來的,只有魏延是凹陷下去的。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3張

魏延早在劉備入川時就已經跟隨,僅僅只是略次於關張

古代人對於科學自然知識十分匱乏,所以十分迷信,而且魏延此前也曾有過多次背反主人的經歷,所以想要殺他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在劉備的勸說下,諸葛亮最終同意留下了魏延的性命,併發配前往軍前效力,這件事情大概也給魏延心裏留下了很深的影響,所以從此以後見到諸葛亮,魏延就十分畏懼,直到諸葛亮去世以後,這個矛盾衝突才徹底爆發。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4張

魏延在劉備入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越過張飛成爲僅次於關羽的封疆大吏

以上故事內容看起來煞有介事,但實際上卻都是胡編亂造,因爲正史中根本就沒有這一段記載,有關魏延的出生來歷渾然不知,之前到底有沒有跟過別人,也沒有詳細記載,原文如下: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三國志之中只說了魏延是以部下跟隨劉備入蜀,那麼按照邏輯順序來看,三國演義中牽強附會認定是在攻打長沙的時候歸附也似乎合情合理,而且魏延不是自己一個人跟隨的,是帶着自己所有的部下的,這表明此前魏延已經在沙場混過一段時間,有自己的一定勢力,所以才能在劉備入蜀的過程中,屢立戰功,被封爲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是個啥官職?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5張

趙雲和魏延早期都曾被授予牙門將軍,可見兩人地位相當

根據《通典》記載,應該是雜號將軍的一種。而相比起來,魏蜀吳三國都有牙門將軍的設置,是幫助主公掌管親軍的,作戰時要護衛在主公身邊,非忠誠之人不能擔任,但遍尋三國志蜀漢政權的牙門將軍授予者留了下來,而之前曾獲得這一稱號的,只有趙雲,還是在長阪坡大戰以後才授予的,對比來看,相比起趙雲在後世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來看,魏延就要差很多了。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6張

漢中在蜀漢戰略位置的關鍵點上

不過相比起來,魏延在牙門將軍之後另外一個官職就比較讓人注目了,這個官職就是漢中太守,如果說牙門將軍尚且不顯眼,那麼漢中太守的位置就重要得多,應該說相當於封疆大吏也不爲過,況且根據三國志原文來看,當時張飛認爲這一職務非他莫屬,卻沒想到劉備公佈出來居然是魏延,很多人都感到詫異,由此可見劉備在用人水平上,也確實是要高出諸葛亮一籌。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魏延身上的污水

我們所瞭解的魏延,基本上都是在三國演義中,從前期魏延屢屢追尋劉備想要跟從的經歷來看,也不愧爲忠心耿耿,但在歸附蜀漢以後,魏延的心性似乎發生了反轉,有多次“不聽話”的經歷,惹得諸葛亮並不是十分痛快,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要用奇謀,諸葛亮不從,諸葛亮七星禳命,被魏延踏滅主燈,可以說魏延和諸葛亮在小說中一開始就是矛盾的集合體,也爲蜀漢陣營大地震埋下伏筆。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7張

魏延與諸葛亮矛盾或許不大,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可諸葛亮與魏延真有矛盾嗎?或許有,諸葛亮在去世以後,當時的情形,三國志中是如此記載: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好像已經預料到魏延可能會不聽命令,諸葛亮命令部下暗中佈置合情合理,但有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留下的原話裏面是“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也就是說諸葛亮並沒有要殺魏延的意思,只是說如果不聽命令的話,大軍扔下他自己走就是了,是誰要殺他呢,是楊儀,在三國志中,有關楊儀與魏延的矛盾,纔是魏延最終喪命的原因。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8張

諸葛亮與魏延矛盾始於第一次北伐

楊儀與魏延的性格是導致兩人悲劇的原因,因爲兩人都性格高傲,相互看不順眼,諸葛亮就曾經多次勸諫過兩人,但不起作用,事實上早在劉備時期,就已經發現了兩人不對付,兩個人的性格同樣高傲,和誰都尿不到一個壺裏,楊儀此前就和劉巴有矛盾,所以聰明的劉備從來就不安排兩個人在一起工作,而是分開放置。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9張

楊儀脾氣秉性與魏延相似,爲此結怨也在所難免

但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又把楊儀叫到軍前效命,但這樣一來,和魏延勢同水火的關係,成爲了蜀漢分裂的苗頭之一,可以說這個禍患是諸葛亮自己埋伏下,等諸葛亮一死,楊儀作爲直接領授遺言的長史試探魏延,魏延原話答覆: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這段話說得比較狂傲,可能是因爲說話的對象是楊儀,是自己討厭的那個人,但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軍中論官階職務,應該屬魏延最高,因爲魏延(如果不升官的情況下),他此時應該是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如果不明白的話,其實可以對比來看,在漢代乃至三國,雖然將軍的稱號比較雜,但一般而言也有一定的順序。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10張

相比於劉備,諸葛亮不似會用人,尤其是在處理楊儀與魏延矛盾中就能看出

比如之前魏延牙門將軍,算是雜號將軍,直接提拔到鎮北將軍的位子上,按照《通典》的記載來看,鎮北將軍一般就是封疆大吏級別的將領,這一級別包括了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將軍,以及我們所熟悉的前後左右將軍,都是正三品的將軍(漢代以前四方將軍要在四徵四鎮將軍之上,三國時期位置相當),都是賜給軍閥(封疆大吏的職務)。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11張

趙雲長期只是雜號將軍,去世30年才被後主劉禪追封爲侯

四方將軍並不多見,三國時期並不常授予,即便是一些名將,可能腦袋上也沒有這些將領稱號,那麼有沒有超過的呢?其實也有,比如姜維後來就是大將軍,在漢末三國大將軍是將官之中的最高階,後來還有鄧芝的驃騎將軍,雖然有不少人武將等級以及官職都要比魏延高,但對比諸葛亮去世這個檔口來看,要麼這些將領都還沒成長起來,要麼都已經去世,加上是六出祁山的時刻,實際上的統帥,除了諸葛亮,也就是魏延。而且更爲關鍵的是,魏延比楊儀的地位還高,這也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可憐身前身後事——魏延的結局

地位雖然高,但是話不能亂說,況且當時魏延作爲前鋒,實際上只有自己的部將,楊儀掌握的則是全軍,這番話被帶到楊儀那裏的時候,實際上早就已經變了味道,魏延害怕楊儀回去以後亂說話,於是派兵搶先回去,燒燬棧道,卻成爲自己謀反的鐵證,這樣一來不僅僅是楊儀懷疑魏延謀反,就連蔣琬、董允(這些人當時留守成都)也都不站在魏延身邊,魏延有口難辯。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12張

姜維,蜀漢後期的大將軍

而同樣是史書,《魏略》(非三國志)中的記載是,託付軍權的是魏延,楊儀怕魏延報復,因此發兵攻打,魏延怕謀反成真,所以只是抵擋,並最終不敵被殺,雖然裴松之後來說此事不可信,但也可以充分說明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極有可能就是魏延燒燬棧道,本意只是想截住楊儀所率的大軍,結果大家都認爲他謀反,楊儀舉大軍進攻,魏延爲了避免落人口實,只能一味躲避,結果反而被殺。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蜀漢的將領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第13張

而三國志中,陳壽也認爲,以魏延的資歷,在諸葛亮去世以後,他已經成爲事實上的統帥,而且大家都認爲魏延是接替諸葛亮的最好人選,魏延自己也一直這麼認爲,而且當時魏延完全可以率軍投魏,他率軍燒燬棧道,本意只是想截住楊儀,結果反而被殺,留下污名,不過好在後來楊儀的結局也不怎麼樣,可見蜀漢內部還是有公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