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管仲:春秋史上一個最被低估的人

管仲:春秋史上一個最被低估的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與老子一樣,管仲也算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不過,管仲顯然要比孔子大很多,按照時間的推算,孔子出生的時候,管仲已經逝世數年了。如果把管仲與孔子進行比較,更可以看出管仲的不凡了。孔子雖然在《論語》中自誇:“如果誰用我執政,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實呢,似乎不像孔子想象得容易。孔子五十二歲那一年,受魯國國君重用,三年之後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根本沒有出現三年有成的局面,相反,因爲殺了一個少正卯,限制了魯國的思想自由,也影響了魯國的經濟發展。跟管仲相比,孔子既不能像管仲那樣教育農民怎樣種莊稼,也不懂得怎樣選拔人才;更不懂發展經濟要用非常手段、軍事要搞陰謀、外交要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了。孔子只會重複那一套恢復周禮的論調,天真地以爲只要實現了他所倡導的那一套意識形態,就能治國安邦平天下,就能將國計民生的問題解決。一個脫離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儘管也有他本身的價值所在,但以此爲方法,是無法治理好國家的。

從現代政治的角度可以看出,管仲的才華,除了表現軍事和政治之外,還表現在經濟、哲學、法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以及道德倫理等各方面,既有治國平天下的實踐經驗,也有相關的理論總結。

管仲:春秋史上一個最被低估的人

按照常理來說,這樣一個開拓政治局面,影響歷史發展,並且導致社會產生巨大變化的人,應該是有崇高的思想地位和歷史地位的,但在中國歷史上,管仲的地位,似乎遠遠低於同時代那些懷才不遇的“空談者”,比如孔孟、老莊等。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只是將管仲列入《管晏列傳》,總共只有數百字的篇幅。漫長的中國歷史,只有晚清時的梁啓超算講了一句公道話,認爲管仲是“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現在看起來,梁啓超的這一說法,一點都不爲過。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對於管仲的評價——在《論語》中,孔子對於管仲的評價有兩處,一處是有人問孔子:“管仲儉樸嗎?”孔子的問答是:“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意思是管仲將一些市租據爲己有,不算儉樸,即不算廉政。另一處是子貢和子路問孔子,對管仲背叛公子糾輔佐齊桓公怎麼評價?孔子的回答是:“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張開衣襟,成爲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可以看出,孔子對管仲總體上是肯定的,但同時認爲管仲做人還有很大缺失,談不上一個道德完人。一個有污點的人,是不值得大力提倡的。管仲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境遇呢?想來,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在我看來,中國文化最大的薄弱之處在於認識。對於事物的認識,在很多時候,總是由於不夠深入,理解能力不夠而出現偏差。

中華文明一直算是農業文明,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有着狹隘而迂腐的成分。比如過於相信個人的自覺,不重視人道,理性意識淡泊,科學精神匱乏,辨僞機制、創新意識以及法制精神薄弱等等。

管仲:春秋史上一個最被低估的人 第2張

這當中最大的表現就是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之道”更像是空中樓閣,由於缺乏對人性的深入瞭解,顯得虛無縹緲。

從現代哲學的角度來說,孔孟的君子之道是建立在“性善”的前提下的,但實際情況呢,人性本來就是無是無非的,談不上“善”,也談不上“惡”,它只是複雜多變。儒家的出發點有問題,決定了“君子之道”的整個哲學體系有問題,也決定了那種“君子之道”道德教化治國的方式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