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既然王旦被譽爲北宋初年名臣,爲何卻頗受後世詬病?

既然王旦被譽爲北宋初年名臣,爲何卻頗受後世詬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北宋歷史上,有八位死後獲諡“文正”的名臣,他們分別是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其中范仲淹、司馬光這兩位是我們最爲熟悉的。司馬光認爲,“文正”應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可輕易給人。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既然王旦被譽爲北宋初年名臣,爲何卻頗受後世詬病?

按照王旦的生平履歷來看,可謂是官運亨通、仕途平坦,進士及第之後,先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而後又在澶淵之戰時,權任東京留守事。最終,於北宋景德三年拜相,並監修《兩朝國史》。其掌權十八載,爲相十二年,深爲真宗信賴。可惜卻因沒有阻止宋真宗天書封禪一事,頗受後世詬病。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既然王旦被譽爲北宋初年名臣,爲何卻頗受後世詬病?

《宋史·列傳·卷四十一》:欽若曰:“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然自古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然後可爾。”......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憚旦,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曰:“臣得以聖意喻之,宜無不可。”......帝由此意決,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既歸發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復異議。

王欽若,宋真宗和宋仁宗時期宰相,“五鬼”之一(五鬼,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間的五名奸臣: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當時,宋真宗趙恆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認爲這是一樁頗爲自豪的功業,沒成想王欽若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所以便建議趙恆封禪泰山,以粉飾太平。

宋真宗趙恆一向癡迷仙道,同樣也認爲此時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但又怕宰相王旦不同意。王若欽看趙恆一臉疑色,便自告奮勇,自稱已說服了王旦。不過趙恆心裏還是不踏實,就召王旦來宮中飲酒,酒後,還贈一樽酒給王旦,言明:“帶回去與妻兒一同享用吧。”

回到家之後,王旦打開酒樽,發現裏面不是美酒而是美珠。自此之後,王旦對王欽若發現天書以及上書宋真宗趙恆封禪一事,不再過問,沉默不語。

既然王旦被譽爲北宋初年名臣,爲何卻頗受後世詬病? 第2張

趙恆的行爲很明顯,他就是要告訴王旦,如果你這次不收下朕送給你的美珠,那麼下次就是毒酒了。正如曹操與荀彧,荀彧反對曹操進位魏王,曹操便知道兩人不再是一條心了,便讓人送一隻空食盒給他,寓意再無漢祿可食。雖說宋朝有不可殺文臣的特例,但卻可將其踢出朝堂。因此,王旦選擇沉默之後,便可君臣盡歡喜。

《宋史·列傳·卷四十一》:大中祥符初,爲天書儀仗使,從封泰山,爲大禮使,進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受詔撰《封祀壇頌》,加兵部尚書。四年,祀汾陰,又爲大禮使,遷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仍撰《祠壇頌》,將復進秩,懇辭得免,止加功臣。

王偁評價:李沆、王旦相繼相章聖(宋真宗),君臣俱欲無爲,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下則水土平草木茂,外則便鄙不聳,內則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職矣,而沆猶日奏水旱盜賊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識遠慮蓋如此。以旦之賢,諫行言聽,而於此有愧於沆焉,此春秋之法所以責備於賢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