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元璋爲什麼討厭讀書人?他是如何懲戒文人的?

朱元璋爲什麼討厭讀書人?他是如何懲戒文人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朱興宗,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年號“洪武”。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爲地主放牛,後入寺院做和尚,在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爲什麼討厭讀書人?他是如何懲戒文人的?

朱元璋在做起義軍首領時,開始學習讀書寫作,隨着讀書的增多,他了解到,原來知識並不那麼高不可攀,只要下功夫,他朱元璋一樣可以博古通今,甚至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

而且朱元璋漸漸發現,知識分子既有突出的長處,也有明顯的短處。長處就是知識廣博,足智多謀,弱點是多謀寡斷,缺乏行動力。並且讀書人做事畏首畏尾,條條框框太多,缺乏膽氣魄力,只會做君子,不敢當小人,頓時對讀書人產生輕慢之意。

有一件事情讓朱元璋開始討厭讀書人。有一次一個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將在朱元璋面前大講知識分子的壞處。他說,這些人心胸狹窄,嘴巴又刻薄,經常變着法地罵人。“讀書人用心歹毒,特擅譏訕,如不警覺,即受其愚弄。”還說張九四(張士誠)原爲優禮文人,請他們給自己改名,哪成想他們竟給他取名“士誠”。

朱元璋說,這名字很好啊,有什麼毛病?武臣說:毛病大了去了。我的幕僚跟我講,《孟子》上說了,士,誠小人也。這是罵張士誠小人啊!朱元璋聽後,立即提《孟子》來查,發現果然有這句話。他不禁竦然而驚:張士誠也算半個君王,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憐。無非是讀書人欺負他鹽販子出身,瞧不起他,纔敢這樣捉弄他。而他朱元璋出身和尚乞丐,肯定更被他們瞧不起,於是開始對文臣們起了疑心,閱讀奏章也是多留了個心眼。

朱元璋中年之後纔開始學習寫文章,但因天分不錯,常有出色之作。他的一些文字雖粗頭亂服,卻風格獨特豪邁,氣勢吐千古,在古今帝王中獨樹一幟,他也頗以此自矜。

朱元璋爲什麼討厭讀書人?他是如何懲戒文人的? 第2張

有一次,朱元璋閒坐在東黃閣上,想起城郊龍灣的獅子山,他曾在那裏指揮軍隊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頓時,一股豪情從心底升騰,他想:何不在此興建觀光高樓?既可緬懷自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戰爭經歷,又能俯瞰長江、與民同樂。

他被自己的想法所感動,連高樓的名字都取好了——閱江樓。但他仔細一想,雖國庫充實,能夠承擔費用,但建樓依然要耗費巨資,擾民傷國。朱元璋一生節儉,並且二月初一發生了“日食”,這在古人看來是來自上天的警示。朱元璋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可在他心中又有了新的主意。

“聖君之作,必詢賢而後興”,朱元璋深知這個道理。朱元璋把興建閱江樓的計劃告知羣臣,讓他們憑想象寫出《閱江樓記》,而自己通過閱讀他們的文章便可試探他們的態度、看清他們是否具備忠諫之心,還是隨聲附和,一點異議也不敢提出。

羣臣紛紛馳騁文思,描繪想象中閱江樓的雄偉瑰麗,歌頌天下太平、皇帝英明等。朱元璋耐着性子讀完,發現羣臣一味阿諛奉承,竟無一人直言勸阻。

其中稍微高明一點的是號稱“一代經師”的宋濂,他在歌功頌德的同時寫了幾句無關痛癢的套話,希望皇帝登覽閱江樓時想着江山與百姓,僅此而已。

朱元璋很生氣,於是親自以臣子的口吻寫了一篇《閱江樓記》,旗幟鮮明地勸阻興建閱江樓,並列出若干翔實、確鑿的理由。

後來朱元璋又寫了一篇《闢阿奉文》,感嘆朝中無人,再次嚴厲批評羣臣尸位素餐的作風,他諷刺當朝的文臣們不如唐代的女人。唐代的宮女敢在皇帝面前說真話,今天的文人們卻個個唯唯諾諾,毫無骨氣。“唐婦人,猶過今之儒者。”

只是朱元璋沒有想過,唐代宮女之所以敢說真話,是因爲她們面對的不是他朱元璋。

朱元璋爲什麼討厭讀書人?他是如何懲戒文人的? 第3張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又幹了一件事情,就是刪節《孟子》,居然跟亞聖叫板。

對文人現已滿懷牴觸情緒的朱元璋,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從文廟裏撤出來,取消其配享資格。滿朝文武慌了手腳,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執行命令不行,執行命令又感到極其荒唐。

幸虧,欽天監的星象專家出來說話了。他說,熒行於惑,是天要發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麼政策舉措,讓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其實這哪裏是上天的異象,不過是這些儒家士子多了一個心眼,借天象使的詭計罷了。

朱元璋愣住了,遲疑了。第一,他終究是原來就是個小農民,是靠天吃飯的,從基因中就有這種對天的敬畏之心,別人是不敢對他發脾氣的,但老天爺要發脾氣,他還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雖然貴爲天子,作威作福,誰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偉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裏的,閻王要你五更死,絕不留你到天明。所以,這位本質上的農民,讓步了,撤銷聖旨,總算讓孟夫子在祭孔時,可以分得一盤冷豬頭享用。

後來朱元璋又要刪《孟子》,凡他不喜歡、不愛聽、反感的,有損帝王威嚴的詞句,通通刪節掉了。如“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如“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通過這些話,就不難了解他爲什麼與孟夫子結下深仇大恨了。因爲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當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了一些。這還了得?居然勝過做皇帝的他,這可大大觸怒了本是一個流氓無賴、卻坐了江山的朱元璋,加之他的文化劣勢對知識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與孟子過不去了。

這本《孟子節文》,到他的兒孫接班當皇帝后,也不怎麼強行提倡了。後來,也就終於湮沒無聞了,再後來,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經發生過的這場鬧劇。

朱元璋爲什麼討厭讀書人?他是如何懲戒文人的? 第4張

朱元璋對文人是又愛又恨,於是對文人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懲罰辦法——就是當庭打屁股。

在朝堂上打屁股,其實並不是想要他們的命,目的就是對這些人進行羞辱,讓他們斯文掃地。讓他們以後知難而退就行了,這其實就是皇帝的帝王心術而已。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雖然一身流漏出的就是痞子氣、流氓氣,但還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對於被打屁股的大臣們,多少還存了點體面,不僅允許他們穿着褲子,還要用一塊氈子裹起來再打。

如此“廷杖”,被打者傷勢一般不會太重,一般養上幾個月也就痊癒了。

總體來說,在明朝做文官,俸祿比較少,生活上比較清苦一些。但是在朱元璋的英明領導下,大明王朝的君臣關係,基本上還是很和諧的。並不像後來清朝寫史時描述的那麼一團黑。否則,明朝怎麼能創造那麼多的輝煌成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