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那個曾送地給朱元璋讓他安葬雙親的人,朱元璋後來是如何對他的?

那個曾送地給朱元璋讓他安葬雙親的人,朱元璋後來是如何對他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元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史紀事本末》: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劍討亂,十五年之間,遂成帝業,開明堂,禮上帝,功雲烈矣。

明太祖朱元璋“布衣”起家,僅15年就問鼎帝業,放眼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他都堪稱奇蹟,“功雲烈矣”的評價名副其實。

不過朱元璋這個“布衣”,早年的生活狀態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悲壯。

朱元璋《御製皇陵碑》: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旁徨,俄爾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閤家守喪。

那個曾送地給朱元璋讓他安葬雙親的人,朱元璋後來是如何對他的?

朱元璋的父親是貧農,依託租田幫人種地生存,整日起早貪黑地忙碌勞累。若論財產可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而更要命的是天災突至,交完租金後本就捉襟見肘的口糧,在災荒之年幾近絕了,不到半個月,朱元璋家裏人連遭不幸,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是被活活餓死的。

《萬曆野獲編 》: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

古人講究入土爲安,在世的親屬爲去世之人擇良地安葬是本分,是我們華夏族的民族傳承。但是“地”是要錢買的,而對於親人是被餓死的朱元璋來說,他即沒有地,也沒有錢。因而長時間裏,朱元璋的父母都無法入土,只能暴露在地面逐漸腐化。

朱元璋《御製皇陵碑》: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

面對“安葬”的無奈,朱元璋起初是想找父母幫工的田主劉繼德幫助,畢竟自己的父親爲他服務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然而人情冷漠,田主不但明確拒絕了幫助安葬,還高聲叱罵朱元璋,惹得鄰里議論紛紛。

那個曾送地給朱元璋讓他安葬雙親的人,朱元璋後來是如何對他的? 第2張

世間雖多有險惡、冷漠,但善意永存,哪怕微不足道。朱元璋的絕望並沒有持久,很快一道“人間正道光”就落到了他的頭上,他是被眷顧的幸運兒。

朱元璋《御製皇陵碑》: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

《萬曆野獲編 》:(劉繼祖)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

劉繼德的兄弟,也是朱元璋鄰居的劉繼祖雪中送炭,念及鄰里之情,答應送給朱元璋一塊地,用於安葬雙親,解決了朱元璋眼前最大的麻煩。

那個曾送地給朱元璋讓他安葬雙親的人,朱元璋後來是如何對他的? 第3張

淡看世事去如煙,銘記恩情存如血。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

朱元璋作爲大明的開國之君,古代倫理中的天選之人,最無暇人格的擁有者,對於劉繼祖的恩情,他沒有逃避,而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萬曆野獲編 》: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爲侯夫人,仍爲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

朱元璋不但強調自己“大惠云何可忘”——沒有忘記劉繼祖恩情,還給予了最實在的保障,封劉繼祖爲“義惠侯”,並恩准其子劉英享受相關待遇。更爲重要的是,劉家的故舊,不會因爲朱元璋要爲父母修皇陵而搬遷,而是“存故舊,報德施”。

古代帝王陵是天子寶地,閒雜人等連接近都難,劉繼祖後人倒好,有個家族宅子可以長存,並於皇帝沉睡地爲伴,縱觀五千年華夏史都是大特例。正是因爲朱元璋的重視,劉繼祖一家,在明朝數百年傳承中,都是中州(即濠州改稱)的核心家族,與明朝共生共榮。

人有好報,永遠存一顆善心,少一些邪惡的小心思,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劉繼祖。劉繼祖一個不起眼的善意,換得家族數百年的繁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