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七國之亂爆發於漢景帝時期,和劉邦有什麼關係呢?

七國之亂爆發於漢景帝時期,和劉邦有什麼關係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國之亂”出現在西漢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劉邦有很大關係。要說漢高祖劉邦和漢景帝劉啓相隔數十年,怎麼會和劉邦有關係呢?

這要從異性王開始說起,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封異姓王的原因很簡單,就爲了讓大家知道。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一個繩子上的螞蚱,要聯手對抗項羽。漢朝建立後,諸王在各自封地手握重兵,節制疆土,劉邦倍感壓力,加上項羽早已失敗,異姓王的也失去了作用。疑心很重的劉邦逐漸消滅了異姓王,諸王大多落得了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可諸王消滅後,劉邦又感疆土太大,管理起來不方便,遂又開始分封同姓王,即劉邦的子孫前往各地就藩,共計九人,史稱“同姓九王”,至此漢朝藩王制度形成。

七國之亂爆發於漢景帝時期,和劉邦有什麼關係呢?

“七國之亂”前諸王就曾發生過動亂,劉邦去世後,呂氏家族登上漢朝舞臺,呂后違背“非劉姓不王”的規定,封數個呂姓王。衆王很是不服,我劉姓天下,憑啥你呂姓來掌管,於是發生多次伐呂事件,直到呂氏被消滅,代王劉恆即位後諸王動亂才得以平息。

隨着時間推移,藩王罔替,朝廷在位皇帝與各藩王之間的血緣關係也不斷疏遠,加上漢文帝劉恆不是嫡長子。所以中途再次發生矛盾,如淮南王劉長反抗朝廷,雖然被壓制,但當朝君主與藩王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多,似乎大戰一觸即發。

漢文帝劉恆爲了扭轉局勢不得不採取措施,再封自己皇子爲王,自己兄弟樑王掌控諸國最大的樑國,把大國分爲小國等,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諸侯國對朝廷的壓力。

好景不長,文帝的太子劉啓即後來的漢景帝惹事了,在一次與吳王太子劉賢下棋過程中,因身爲臣下劉賢沒有給太子劉啓面子,致使劉啓拿棋盤失手將其誤殺。這件事有些嚴重,本來就不安分的吳王對此極其憤怒,好端端的兒子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沒了,放到誰的身上也不能淡定。於是開始暗地裏與朝廷較勁,後因朝廷得知吳王無故不來朝覲,扣留代理朝覲的使者,以示朝廷權威,才使吳王暫時消停。

七國之亂爆發於漢景帝時期,和劉邦有什麼關係呢? 第2張

到了漢景帝劉啓時期,鑑於藩王不斷強大,已嚴重影響朝政穩定,景帝採納晁錯提議,着手“削藩”。劉啓以各種理由處理藩王,比如膠西王劉昂賣官鬻爵,楚王劉戊太后服喪期間不守着規矩等原因,封地被不斷削減。

其他諸王見此,知道自己早晚一天被收拾,於是以吳國楚國爲首的七國聯合起來,以“清君側”名義反抗朝廷。“清君側”指的是晁錯向皇帝進獻削藩建議,擾亂國家,此次聯合反抗就是爲了消除晁錯。起初諸國來勢洶洶,袁盎建議漢景帝將計就計,對抗朝廷是爲了“清君側”,那就誅殺晁錯,最後晁錯就這樣做了犧牲品,但諸王進攻沒有絲毫止步。這時漢景帝才意識到,這不是“清君側”而是另有所圖,於是開始拿出實力和諸國“對決”。

平定七國之亂過程相較簡單,吳楚聯軍進攻至漢景帝弟弟樑國屬地,遭到樑王抵抗,周亞夫也率軍側擊,導致聯軍大敗。吳國大敗後,逃至東越,東越王因朝廷的許諾,而殺死了吳王,楚王劉戊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其他諸王也因失去了主心骨,而陣腳大亂,除了濟北王劉志因被迫反叛,並沒有出兵,未被裁決外,其他諸王不是自殺就是被誅殺。

七國之亂爆發於漢景帝時期,和劉邦有什麼關係呢? 第3張

“七國之亂”僅僅三個月便被朝廷平定,相比唐朝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簡直太迅速了(盤點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大規模藩王作亂之唐朝“安史之亂”),也開創了史上削藩的極大成功。在諸王被平定後,藩王制度並未去除,而是依然採用皇子就藩,大國分割小國的政策,取消了任命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而是由朝廷統一派人管理。這樣的政策既有利於漢朝統治,也使得國內趨於穩定。

漢高祖封異姓王,兔死狗烹多半亡。

從此藩王自皇室,同姓九王才現世。

諸國血緣逐漸遠,皇帝開始無法管。

晁錯來獻削藩計,景帝着手收藩地。

怎想諸王聯合起,反抗朝廷奪玉璽。

奈何朝廷實力大,從此七國曆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