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代對權力失控的恐懼是我們的附骨之疽

歷代對權力失控的恐懼是我們的附骨之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代對權力失控的恐懼是我們的附骨之疽

距今差不多1600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在中國南方建立起一個政權——宋,史稱南朝宋,或劉宋。

宋是南朝宋、齊、樑、陳,四個王朝中最“長壽”的一個,立國60年,歷經9位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暴君迭出的王朝,9個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武帝劉裕、第三任皇帝文帝劉義隆,以及最後一個完全被權臣蕭道成控制、屠殺的兒皇帝順帝劉準之外,其餘6個皇帝都表現得極爲暴虐、荒淫。

不過,我今天要講的並不是這些暴君的昏暴劣跡,相反,我要講的是三任文帝劉義隆。

對劉宋王朝和劉義隆這個人,很多朋友可能不是那麼熟悉。但辛棄疾的千古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應該算是老少皆知,人人都能背誦那麼一兩句了。特別是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寫的就是宋文帝劉義隆。

劉義隆是劉宋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他做了30年的天子,只用了一個年號——元嘉。

話說東晉末年,變亂四起,先是權臣桓玄廢掉晉安帝司馬德宗,建立短命的楚帝國,從而引來劉裕起兵勤王。桓玄只做了六個月的皇帝,便被勤王軍幹掉了。於是,司馬德宗重新登上皇帝寶座,不過,實權卻在劉裕手中。在謀殺了司馬德宗後,公元420年,劉裕接受晉恭帝司馬德文的“禪讓”,建立了自己的劉宋王朝。

劉裕雖然只做了兩年的皇帝便病死了,但他開創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歷史傳統。在劉裕得位之前,歷史上的亡國之君雖然也有被殺害的,但還未形成傳統。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雖然失位,卻也能壽終正寢;司馬炎建立西晉時,魏元帝曹奐廢封陳留;包括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劉禪、吳國孫皓都得以善終。

然而,歷史從420年劉裕登上皇位開始,亡國之君不但會失去一切的權勢,連自己的性命也不能保留,甚至整個家族都會遭遇斬草除根之禍。

公元422年,劉裕病逝,臨終前將十七歲的兒子劉義符託付給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鎮北將軍檀道濟。

劉宋王朝的二任少帝劉義符是個十分不靠譜的主。他將宮廷和朝堂當成了遊樂場,根本不把軍國大事放在心上。劉裕一死,北方強大的北魏帝國便大舉南下,希望藉機滅掉劉宋。前線戰事如火如荼,皇帝劉義符卻不聞不問。

四個原本受命輔佐劉義符的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索性發動政變,將其廢黜並殺害。劉裕的次子廬陵王劉義真也是個性情輕浮、行爲放蕩之徒。所以,徐羨之等又派人刺殺了劉義真。同時,前往江陵(湖北江陵)迎立宜都王劉義隆,這就是劉宋王朝的三任文帝。

就像在一堆網紅臉裏,你會覺得papi醬也算美若天仙了。比起劉宋王朝其他那些極端不靠譜的帝王們來,劉義隆可謂“英明神武”,他治下的元嘉年間在歷史上有“元嘉之治”的說法。

劉義隆諡號“文皇帝”,他的經歷的確有點像西漢王朝的漢文帝劉恆。同樣是開國皇帝的兒子,原本皇位怎麼都輪不到他的頭上,卻同樣在經歷了宮廷政變後,被髮動政變的臣子迎立。不過,劉義隆可沒有劉恆的睿智和肚量。在被迎立爲帝一年之後,他便開始了殘酷的大清洗,將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這一干迎立自己的功臣全部幹掉。

歷史上對這次大清洗的記錄,一般是說劉義隆爲鞏固政權,在爲國家社稷消滅權臣。事實果真如此嗎?

歷代對權力失控的恐懼是我們的附骨之疽 第2張

早在宋武帝劉裕臨終託孤時,就曾將太子劉義符叫到病榻前,跟他說:“檀道濟雖有幹略,卻無遠志……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

徐羨之等人慾廢掉少帝劉義符。有人提醒檀道濟,問他打算效仿霍光,還是曹操?如果效仿霍光就廢掉皇帝;如果效仿曹操,就不要廢。因爲少帝不廢,天下難安,但政治混亂,曹操這樣的人才能招攬人才、爭取民心。

政變後,劉義符、劉義真雙雙被殺,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準備迎立劉義隆。劉義隆疑慮重重,本不敢東下。其心腹、司馬王華分析認爲,徐羨之出身貧寒、才能中等,傅亮則不過是個白麪書生,他們都沒有什麼野心;更何況,先帝劉裕功蓋天下,這些人都是託孤重臣,反叛的可能性極小。就這樣,劉義隆才放心從江陵出發,到建康順利坐上皇帝寶座。

從以上對發動政變的四人的分析,以及劉義隆登上皇位後順利接掌大權,我們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並非野心家、陰謀家。他們擅行廢立,的確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希望能推舉一個更適合作爲君王的人,安定劉宋江山。而殺掉劉義符、劉義真,恰恰說明他們手中並無絕對控制大局的實權,害怕二人不死,將來報復,這才下了殺手

歷史上的權臣是什麼樣?遠有西漢霍光,立廢劉賀,迎立宣帝劉詢。儘管漢宣帝劉詢與霍光同乘一輛馬車時,有如芒在背之感,但在霍光去世前,整個霍氏家族還是如日中天。近有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一連殺掉司馬家族兩個帝王,最終起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

對於這些,聰明如劉義隆怎可能不清楚呢?真正的權臣,是不可能讓十八歲初登大寶的他大權在握的。

劉義隆是怎樣搞大清洗的,我便不再贅述。我想要追問的是,既然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四人並非權臣,並不能威脅劉義隆的權力,甚至是他能得到皇位的大功臣,劉義隆爲何迫不及待地要將他們置於死地?

答案也許就在四個字上——擅行廢立,即便這種擅行廢立是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

區區幾個大臣聯手就能擅殺天子,內震朝堂,外據重鎮,這對皇帝來說,就是權力失控。權力失控的結果是可怕的,特別是在劉裕重新定義了“亡國之君”後。如今的亡國之君已不僅僅是失國失位那麼簡單,國破便會身死,更會遭遇整個家族被屠殺殆盡的命運。

劉義隆登上皇位後,爲防止權力再度失控,可謂費盡腦汁,在位的30年中,對自己的權力班子,一共進行了三次流血大清洗。

第一次,當然就是除掉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僥倖得以逃脫。不過,在第二次大清洗中,檀道濟便不那麼走運了,因爲劉義隆弟弟彭城王劉義康的算計,他和自己的十一個兒子、兩員部將悉數被殺。檀道濟是劉宋王朝的著名將領,在劉宋與北魏的軍事對抗中,檀道濟是主力戰將。誅殺檀道濟等同於自毀長城。而劉義康也沒能逃脫哥哥的清洗,在劉義隆的第三次流血大清洗中被幹掉……

劉宋皇族的這一幕幕在我們的歷史上曾無數次上演,手足相殘,至親骨肉相害,致力於斬草除根的政治屠殺……我們是一個被權力綁架的民族,對權力失控的恐懼如同附骨之疽,一直在啃噬民族曾經健康的肌體。

爲防止權力失控,歷代帝王都想方設法加強中央集權。殊不知,大權獨攬的滋味固然美妙,但其實,集權本身就是權力失控的表現,因爲沒有任何人、任何方法能夠約束權力。

歷史的弔詭就在於,劉義隆日防夜防,卻仍舊無法防止手中權力的失控。公元453年,劉義隆被自己的兒子、太子劉劭弒殺。僅僅二十多年後,公元479年,權臣蕭道成從劉宋王朝手中奪過皇位,盡誅劉宋皇族。

在集權制度之下,無論如何小心謹慎,權力遲早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