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起源在哪?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起源在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老師喜歡“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適合體罰、不易致殘和外露外,還與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有直接關係。“打屁股”這種教育方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從《易經》上可窺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無膚,其行次且”,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無膚,其行趑趄”。這兩則卦爻意思相同,都用“臀無膚”來表述觀點。爲何“臀無完膚”?不就是笞打所致嘛,不然也不會連走路都不穩。

對於“打屁股”,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中說得更加清楚,卷二《虞書·舜典》稱:“移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

舜帝在器物上刻畫過五種常用的刑罰,其中的“撲作教刑”就是用木棍抽打作爲學校的教規,可見“棍棒教育”在中國的歷史有多麼悠久。

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起源在哪?

到周代,允許體罰學生被進一步明確。《周禮·春官》“小胥”條稱:“小胥掌學士之徵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小胥相當於助教,協助大胥召集學舞蹈的卿大夫這類貴族人家的子弟,負責點名,發現有遲到的便用觵爵來罰他喝酒,對練習懶散不積極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此後“棒打”成爲古代教育的常規手段。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嚴格規定的,並非“隨便打”。要講“禮”,不能與儒家教義衝突。打學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褲子,不摁地上,執行時喝令學生趴在條凳上再打。

已故現代作家沈從文對自己當年學校“打屁股”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逃學失敗被家中學校任何一方面發覺時,兩方面總得各挨頓打。在學校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處罰過後還要對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懺悔。”

這種打屁股是對普通學生而言,如是秀才或是中舉子則不能隨便打。明清時期要報告地方官,先革去其身份後方可“棍棒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