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霾”在上古時就是壞天氣 定義最早見於晉代

“霾”在上古時就是壞天氣 定義最早見於晉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最早的霧霾到底出現於何時?有多嚴重?下面讓我們從上古時代談起,系統梳理下古代的霧霾記錄。但必須注意到,古代“霧霾”與現代霧霾在成份構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往往是比霧霾更糟糕的沙塵暴類災害性天氣。

“霾”在上古時就是壞天氣

“霧霾”一詞,最晚在公元5世紀前後的史書上已出現,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上已有“霧霾”。書中的《前涼錄》記載,當時在今甘肅武威這個地方發生一起以女爲妻的亂倫事件。當時出現怪異的天氣:“是月沉陰昏, 霧霾四塞。”

就“霾”這個字來說,相當古老,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便發現了“霾”字,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是最早釋讀出此字的專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個,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個,郭沫若在《卜辭通纂考釋》中認爲,雨字頭下有一獸形如貓,是“霾”字是毫無疑問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辭中,少說已發現了十幾個“霾”字,可見霾這種天氣現象在上古時代時已出現,且不鮮見。甲骨卜辭多以天氣現象來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現較多。占卜者往往視作禍端來斷析,可見霾天在上古人眼裏是“壞天氣”,是凶兆。

“霾”在上古時就是壞天氣 定義最早見於晉代

“霾”的定義最早見於晉代

上古時代的“霾”是否就是現在所說的霧霾?迄今氣象學界和史學界仍存在爭議。以往較爲流行的觀點認爲,甲骨卜辭中的“霾”是一種沙塵暴天氣。但這裏也有一個問題,沙塵暴冬春季節的大風天多見,甲骨卜辭中的“霾”多與“雨”同時出現,顯然,簡單統釋爲“沙塵暴”是不妥的。

依現代氣象學的觀點,沙塵天氣按能見度的遠近可分爲沙塵暴、浮塵、霾三種。甲骨卜辭中水份(有“雨”)多的溼霾,應該更接近空氣混濁的霧霾天氣;與“風”一起出現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塵暴。

文史古籍中對“霾”的記載並不鮮見。在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即提到了“霾”,其中《邶風·終風》有一句:“終風且霾”,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大風颳起,浮塵遮天。不過,《詩經》畢竟不是史書,最早對“霾”作出較科學界定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書中第十二卷《天文志中》稱:“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不過,《晉書》中並沒有災害性霾天的記載。史書上最早的正式霾天記載見於《新唐書》,書中第三十九卷《五行志二》中“常風”條:“(長慶)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風,昏霾終日”;“黃眚黃祥”條:“天覆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前者是公元823年2月19日,這天是新年正月初一,自然是不好的現象,要記載下來。

疑似霧霾天自唐代後始增

那麼,在公元823年之前,就沒有關於“霾”的氣象記載嗎?如果沒有,《晉書》上又怎會有對“霾”的具體解釋呢?這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實際上,史書上對霾的記載,並一定用“霾”字。如“土霧”、“陰霧”、“黃霧”、“昏霧”、“黑風”等,都是疑似霧霾天。這類記載在唐代中前期即已出現,如李顯(中宗)當皇帝不久的景龍元年(公元707年),災害性天氣頻發,僅史載的疑似霧霾就有三次,分別是陰曆六月庚午,陝西境內“雨土於陝州”;陰曆九月四日,山西境內“黃霧昏濁”;十二月丁丑,“京師雨土”。而再往前,這類疑似霧霾在魏晉時代已較多發生,《晉書》上多次出現“黃霧”、“黑氣”等氣象描述。

可見,唐宋以前中國就出現過霧霾天氣,唐以後則霧霾天開始增多,越往後越多越嚴重。如《宋史·五行志五》 “土”條所記災害性天氣中,帶“霾”字的有13起。《元史·五行志》也記載了不少霾天。到了明代,關於霾天的記載激增。《明史·五行志三》中,約記載了32起與浮塵有關的不潔空氣事件,其中帶“霾”字的達20起。如嘉靖二十八年三月丙申(公元1549年5月3日)那天,京城(北京)“風霾四塞,日色慘白,凡五日”。

清代,康熙前後在位61年,有36年都發生了浮塵引發的不潔空氣事件,共約50起,分佈全國多地。其中帶“霾”字的20起,與《明史》中所記整個朝代的總數一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