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解密:大詩人杜甫爲什麼會被後世評價爲“詩聖”?

解密:大詩人杜甫爲什麼會被後世評價爲“詩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的兒子宗武過生日,杜甫作《宗武生日》一首詩歌,“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詩是吾家事”,詩怎麼成了他家的事情呢?這要從他的爺爺杜審言說起,杜審言是杜甫的親爺爺,是五言詩的始創者之一。其實,晉朝大將杜預也是詩人,善於治理水利和統兵。當時很負盛名。杜甫秉承了祖上“奉官守儒”的家訓。杜甫的父親杜閒詩文不行,沒有留下詩文傳世。杜甫之所成爲詩聖,與他中老年顛沛流離的生活遭遇有關,也跟他對詩歌的頂禮膜拜有關,更主要的是,杜甫的詩歌是“史詩”,記載了唐史。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徵,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這首詩歌裏,杜甫說出了自己的一生政治抱負和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也說出了自己在長安時期的悲慘境遇,早晨隨着人家王孫貴族的屁股,進行巴結和干謁,晚上隨着車馬的塵土,疲憊的回家。吃的冷飯殘酒,看的是白眼。想想當年在洛陽,杜甫也是文壇名流,李邕這樣的大官、碑刻大家都求見,王翰專門做他的鄰居,是何等的榮耀啊?九歲作詩成囊,六歲書大字。昔年讀書破萬卷,而今是下筆如有神。杜甫在長安時期,正是詩人輩出的時期,顏真卿既是書法大家,又是詩人,張旭狂草,詩文也了得。王維已經是玉真公主和汝陽王的座上賓、狀元郎。尤其是李白早已是名動京師,已經離開了長安。賀知章做太子師,學監。長安詩人比比皆是,就連杜甫的老鄉鄭虔也是大唐三絕(詩書畫)。杜甫被淹沒了!但是,一向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一直秉承着祖訓,寫着詩文,過着貧窮的生活。杜甫寫詩不會附庸風雅,更不像李白浪漫狂羈。其實杜甫的詩歌不缺浪漫氣息,很多寫酒的詩歌超越李白。“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不夠豪邁和浪漫?《曲江二首》裏的“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解密:大詩人杜甫爲什麼會被後世評價爲“詩聖”?


杜甫來長安沒有李白風光,儘管杜甫也曾有“考試集賢苑”的風光,那僅僅是一時,而李白名成天下,而且是皇上召見如長安。杜甫不僅詩歌不被賞識,做人也因窮沒有人愛搭理他。唯一賞識杜甫的人是唐玄宗的駙馬爺張垍。張垍當時是替唐玄宗寫詔書的人。張垍的父親也是文學大家,做過宰相,叫張說。張垍很有才華,所以對杜甫很是欣賞。張垍唯獨不喜歡李白,就是張垍“溫室樹”,迫使李白離開長安被“賜金放還”的。民間傳說楊貴妃和高力士殘害李白,純屬胡說八道。歷史訛傳,沒有證據。張垍讒言李白,是有證據的,當塗李白墳墓上的一座碑,碑文記載了此事。張垍給杜甫出主意,在唐玄宗舉行大典的時候,將《三大禮賦》投進延恩櫃裏,得到唐玄宗的賞識,給了一個“鞭笞黎庶”的八品小官,杜甫沒有去。後寫《封西嶽賦》才換了個華州司功,一個從八品上的小官,養家餬口而已。就在次年冬天,杜甫的三兒子,剛出生就餓死了,纔有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    杜甫爲詩歌生,爲詩歌死。成就了“詩聖”的萬古流芳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