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騎士歷史 騎士歷史百科

騎士歷史 騎士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騎士(Knight、Cavalier)原本是歐洲中世紀的社會階層受過訓練的騎兵,後來成爲一種榮譽稱號,並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

在此階段的紛亂局勢中,國王和貴族都需要一些在戰爭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兵種,爲此他們會悉心培育一些年輕人,使之成爲騎士。而騎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繼承而來的,其本質也與貴族不同,除了和貴族一樣能夠獲得封地之外,騎士也必須在領主的軍隊中服役,並在戰爭時自備武器與馬匹。

近代以來,熱兵器的使用、新型戰法的應用等因素導致傳統的騎士逐漸沒落,但是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騎士的頭銜仍然保留着。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每一位騎士都以騎士精神作爲守則,是英雄的化身。

歷史概況

綜述

騎士歷史 騎士歷史百科

  正在決鬥的兩名騎士

14、15世紀,歐洲各國軍隊的組織方式大同小異,國王下面是總管和元帥,他們的職權時而獨立時而交叉。再下面是傳令官(Herald),擔任副官、文書和參謀的角色,並且顧名思義的,常被派去對方營地下戰書或要求停戰,戰後還要負責清點己方的傷亡,是個全能的職位。下面的作戰部隊以中隊劃分,由貴族或者騎士統帶。

一般來講,騎士分成兩個級別,一種叫Banneret,就稱爲騎士,這個名字來自於他們長方形的旗幟,是作戰的主力。見習騎士稱爲Bachelor,即學徒兵,組成更小的隊列跟在主力後面,他們需要積累經驗,掌握更多的作戰技巧。見習騎士的旗幟也是長方形的,但末端開叉成燕尾狀。等他們有了相當的功績後,可以向司令請求升級。於是傳令官將之旗幟上的燕尾剪去,騎士升級成騎士。因此,很多教會的行爲準則成爲了騎士的準則,騎士成爲了上帝的戰士。

當時騎士的準則主要爲以下幾點:做一個虔誠的基督徒。12~13世紀後,虔誠成爲首要準則,信仰基督教既是品質,也是資格,對騎士有了規定和約束。騎士的裝備也代表着教義,劍是十字架的象徵,盾代表着保護教會的職責,雙刃劍則代表了正義的一面和殺敵。而且信仰上帝,騎士也必須有實際行動,爲祈禱和懺悔罪行。必須成爲保護教會的衛士,世俗國家是上帝在人間的房間,國王是房間的代表,騎士保護國王既爲保護上帝,從而轉化爲保護教會的職責。

十字軍東征時期

十字軍東征標示着騎士文化黃金時代的到來,因他們都揹着一個十字架而被稱爲十字軍,十字軍被認爲是完美的騎士。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保護無助的朝聖者,被看成是騎士的最高天職。作爲回報,教會紛紛將騎士團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使之成爲跨國的組織。許諾他們教會財產以及種種宗教特權,免除十字軍騎士的懺悔。教會土地上十分之一的收入被用來支付給騎士團,作爲保護朝聖者去聖地的費用。

1099年,耶路撒冷被攻克,但聖地和東方的拉丁國家還是被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包圍着。成立一支常備軍的需要日益迫切,於是定下了專門的軍事條例,成爲了所謂第四教條,即長久的與異教徒作戰。十字軍的團體紛紛成立,宗教爲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鍍上了崇高的光環。

像教規一樣,騎士團規對每個成員具有相同的約束力。信念與教條將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騎士凝聚在一起,彼此友愛,擁有相同的立場與目的。同時還規定了他們對信仰的忠誠,對領主的尊敬、對言語的謹慎,戰場上的公正與寬容,以及恪守榮譽和謙恭的原則。

於是騎士制度獨立於封建制度的地方也產生了,十字軍的團規與教規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騎士精神中基督徒的種種美德,就在此時形成。十字軍的身上既有修道者的虔誠,又有貴族的氣魄。一般來講,喪失領地的破落貴族或者沒有獲得繼承權的世家子弟只有兩條合適的出路:教士或者軍人,顯然後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解放聖地的狂熱和教會許諾的巨大利益是無法抵擋的,不少平民變賣家產購置裝備只是爲了去東方。於是這些職業軍人就紛紛參加大貴族的衛隊,隨着國王或皇帝去東方,嚮往着豐厚的戰利品,或者豐厚的贖金。

這些軍人穿樸素的服裝,過清苦的出家人生活,用守護聖徒的名字重新命名,在大貴族的指揮下戰鬥,爲教規所約束,因捐贈而致富。自願獻身這項事業的騎士成了完美的典範,於是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獅心王;理查一世還有奧古斯都腓力二世都成了楷模,後者死後被追封成聖人,雖然在國內時他們都殺過不少教徒。這些十字軍團體就是後來英國嘉德騎士、勃艮底金羊毛騎士,薩伏伊的愛伊霞特騎士(Annuniziata),法國聖米開羅騎士和聖靈騎士的前身。

所有這兩種騎士都由他們的侍從護衛着,侍從的騎槍尖上掛着長三角形的矛旗。這些旗幟的規格是統一的,上面繪着家族的紋章。相應的,騎士分成兩個等級,侍從也有兩個等級,Squire指較爲年長的侍從,隨着主人蔘加戰鬥;而Page相當於勤務兵,多爲接受騎士訓練的孩子,當時每座城堡都是騎士學校。

騎士歷史 騎士歷史百科 第2張

  近代各國的騎士

這些侍從在青年時代完成訓練後,經過成人禮就可以成爲正式的見習騎士。有些人無法承擔騎士的高額開銷而終生作爲侍從,當然,有來頭的王子和大貴族子弟一生下來就是騎士。

有升級自然就有降級,但極爲罕見。截至1793年,英國共發生過三例降級事件。1621年Francis Michell爵士被褫奪騎士頭銜,在威斯敏斯特大廳舉行。他的馬刺被收回,劍帶被割斷。

後一種頒賜典禮漸漸地與別的重大儀式相結合,比方說,在英國,騎士的授勳常常伴隨着王室的慶典。所謂巴斯騎士就是在國王加冕禮上被冊封的騎士,這種規定始於亨利四世,在查理二世加冕時巴斯騎士團才成立,這些騎士又被稱爲馬刺騎士,因爲他們被賜予金和銀的馬刺。

一般而言的騎士道神髓與精華,結合了當時貴族化的氣度,基督徒的美德,以及對女士的尊重。理想的騎士不僅要孔武有力,更要求絕對的忠誠、慷慨、與寬容。如同史詩中的英雄一般,用胳膊爲善良的民衆效勞,以教會的名義行俠仗義,保護去東方的朝聖者。

十字軍運動之後,騎士道漸漸失去了宗教色彩,僅僅代表着貴族階級的榮譽感。這種世代相傳的氣魄在英法兩國百年戰爭中被廣爲傳頌,雙方的騎士都謹守古老的禮儀。血腥的戰鬥之餘偶爾安插槍術比賽和閱兵式,實際上這樣的場合也很少。英國從愛德華一世去世後就全面取消了槍術比賽,法國更是發生了不得了的事故:1559年7月1日,亨利二世與蒙哥馬利伯爵比試時,槍頭上的護套突然脫落。正如諾查丹瑪斯所預言的那樣,這位國王被刺穿了大腦。教會遂發佈禁令,禁止所有的槍術比賽,長達兩個世紀之久。

不管騎士們所取得的輝煌業績,戰爭總是不結果的血紅色花朵。國家機器的碰撞引起廣泛的經濟衰退,真正受苦的只是低等級的老百姓。於是兩國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特別在英國和戰爭的中心——佛蘭德爾,他們有很好的理由抗議暴政與不公,全國的稅收和資源都被用於貴族們的戰爭遊戲和奢華鋪張。所以戈蒂埃堅持認爲,騎士文化的黃金時代在十二世紀,畢竟打殺異教徒對歐洲人來說,更加富有傳奇色彩。

地位

騎士屬於貴族階級的最低層,通常只擁有一小塊封地(莊園)。是專職的軍人,爲自己效忠的領主作戰。

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是平民唯一能取得的貴族頭銜,因戰功得到領主首肯後,可以直接從一介布衣晉封成一名騎士,不過中世紀貴族思想濃厚,非常重視血統及出身,故實際上這樣的情況極少發生。

職能

騎士歷史 騎士歷史百科 第3張

  農耕圖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騎士是中世紀歐洲保護基督教教會利益和維護封建秩序的忠誠衛士。基督教統治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基礎就是騎士。

一個男孩成爲騎士要經過14年的艱苦訓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技”(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爲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成爲騎士後,他要遵行“騎士精神”,例如效忠國王或領主、保護教會和婦孺、鋤強扶弱以及英勇作戰等。

競技活動

綜述

在中古時代,騎士除了爲領主或國王作戰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還需參與一些競技活動。這些競技活動都有特別的名稱。

比武

兩個騎士之間的砌磋稱爲比武,開始於第十世紀,但隨即就被教皇與歐洲的國王反對,因爲他們不同意騎士們因爲自己的輕挑行爲而受傷致死。儘管如此,比武依然盛行,併成爲騎士的生活一部分。

最初的比武只是單純的兩個騎士之間的競賽,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後,就變得非常複雜。它們會成爲社會重大事件,並吸引來自遠方的贊助者與競賽者。特別的競技場(比武的場地)會設置觀衆看臺與參賽者的帳篷。騎士以個人參賽,而成組與賽。他們會使用不同的武器來與對手決鬥,旁邊會有很多模擬混戰的騎士。馬上長槍比武或持矛衝刺,是由兩邊衝鋒的騎士以長矛作戰,堪稱首要大事。騎士競爭的目的宛如現代的運動員,爲獎品、聲譽和站立着的女士目光而競賽。

到了十三世紀,已經有許多人在比武場上喪生。領袖們包括教皇曾對此作出警告。例如1240年在科隆那舉行的比武就導致六十多人死亡。教皇希望騎士能爲十字軍在聖地作戰,而不是在比武中白白犧牲。不少統治者企圖把比武用的武器變鈍,以減少受傷的意外,但是嚴重而致命的傷害仍然繼續發生。

挑戰通常是一種友好的競賽,但是如果比武雙方之間心懷怨恨,就會很容易地以戰死來結束比武。比武中的失敗者會被俘虜,必須提供馬匹、武器和裝甲作爲贖金付給戰勝的一方。傳令官有保持比武結果的慣例,就像籃球記分盒。一個低級的騎士能夠靠這種獎賞累積財富並吸引富有的女人。

馬上比武

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稱爲“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別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纔可將其贖回。

比武大會

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爲“比武大會”。

這些競技活動,最早出現的用意是國王爲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

成爲騎士的歷程

騎士歷史 騎士歷史百科 第4張

  君主把劍放平,封一名青年爲騎士

騎士晉封儀式程序較複雜,一般可分爲三種類型。一種是世俗型,主持者爲君主和世俗貴族,地點多在王宮、城堡;一種是宗教型,主持者爲教皇、主教或神職人員,地點一般在教堂;一種是世俗與宗教混合型,主持者一般是君主或世俗貴族,神職人員擔任其中的禱告彌撒等宗教活動,地點或在宮廷城堡、或在教堂。

首先要出生於中古時代歐洲的貴族家庭。在七歲時,其將被送到另一個騎士家裏作侍童(page),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爲侍從(squire),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騎士精神”。

到了二十一歲時,他已準備成爲一位騎士。在受封爲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

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着劍在盾牌面前向上帝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除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獲得騎士身分的侍從的人,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最後,將送到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有時候會有一種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專門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爲騎士。

中世紀早期,只要貴族子弟成年(15歲)就可以受封騎士,例如征服者威廉。但隨着時間的變遷,騎士受封儀式和要求越來越複雜化。

騎士裝束

作戰裝束

騎士歷史 騎士歷史百科 第5張

  騎士的作戰裝束

中世紀,騎士作戰時用於保護身體的鐵甲叫甲冑(body armor),整套的鐵甲稱爲全身甲冑(a suit of armor)。

甲和胄一套稱爲全副盔甲(panoply),還有鍊甲(chain armor)和板金甲(plate armor)。

一套盔甲由護蓋身體(protective clothing)和護蓋頭部(headgear)的器物所組成,它們通常用鐵片和厚的鞣皮製造。

14世紀以前,一般使用由鏈和鐵板所組成的護甲,有鍊甲式的護甲和簡單鐵製的胄組成。15世紀以後,所用的甲冑大多由薄的金屬板製成,精緻的甚至看不到接合處,且常有裝飾性的鑲嵌(decorative inlay)。這種甲不僅防禦力好而且比起鍊甲與扎甲更加便宜更加輕便,所以很受歡迎。

在出現馬鐙以前,騎在馬上的人是不牢靠的。雖然有馬嚼子和馬刺可以幫助他控制他的騎乘,沒有馬鐙的鞍子也可以固定他在馬上的位置,可是他要作戰的話還是會受到很大限制。如果騎士是用刀劍,因爲沒有馬鐙,當他大力揮動刀劍猛砍敵人時,不僅打不中敵人還會導致自己翻身落地。

馬鐙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它使騎槍(Lance)成爲歐洲騎士的標誌性武器,重甲與騎槍相組合,產生了一種力大無比的打擊方式。站在馬鐙上的騎士可以穩穩地將巨大的騎槍緊握於雙臂與軀體之間,然後疾馳來攻擊敵人。這種打擊力不僅來自騎士的肌肉,更主要是來自他本身和疾馳狂奔的馬匹的聯合重量。馬鐙用馬力補充了人力,幾乎是無限量地加大了武士創傷敵人的能力。這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戰鬥方式。

騎士勳章

爲了區別在戰場上的騎士,一個名爲勳章的標誌制度得以發展。每一個貴族都會設計出一個獨特的標誌,製作在他的盾牌、外衣、旗幟和印章上。飾以騎士標誌的外衣成爲他的戰袍,讓人從標誌上即可加以辨別。宗譜紋章院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專門設計特有的標誌,並可保證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其官員會把標誌記錄在特別的簿冊上,由他們保管。

戰袍會代代相傳,並在結婚時作修改。在不同的國家裏,某些設計會保留給王族。到了中古後期,城鎮、基爾特甚至那些重要但非貴族的市民也會授予戰袍。

在戰場上,戰士會以戰袍來區分敵我,並在混戰中挑選出與之匹配的敵手。司宗譜紋章官會製作一個有關騎士的標誌清單,他的地位中立,可作爲兩軍之間的仲裁者。藉此方式,他們可以在城堡或城鎮的防衛者與攻城者之間通信。在戰後,又可以從死者的戰袍來辨別出他們的身份。

騎士是一支快速而且強悍的部隊。他們是第一支穿戴護甲的部隊,同時精於進攻和防守。騎士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鐵和馬羣才能生產騎士。

騎士是重裝的騎兵部隊,最早是出現在中古時代的歐洲。如同江戶時代的日本武士一樣,騎士也奉行着一套嚴謹的法典,徹底規範着他們在戰場上與日常生活中的行爲準則。這些重裝的騎士們,騎着高大的戰馬進行戰鬥,面對步兵敵人時擁有絕佳的攻防優勢,即使當戰事膠着並推演到需要徒手近戰時,這些騎士部隊仍然是左右戰局的關鍵角色。即使有時候,會有一些優秀的步兵將士能夠運用策略擊敗騎士部隊,但這卻無損於騎士的優勢地位。直到二戰時期,波蘭騎兵在面對德國坦克時的無能爲力,騎士纔算是真正被徹底地淘汰掉了。

騎士的道義

騎士道的定義,以今天的標準,無外乎以下三重:

一、作爲封建制度的組成部分;

二、作爲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

三、一種個人的行爲方式、榮譽觀和道德準則。

作爲一種軍事動員體制,封建制度更加有利於防禦而不是進攻,各地的貴族有義務隨時勤王。爲此各國專門頒佈了有關法令,用來懲處未能及時響應徵召的騎士。在英國,亨利二世時代開始,有了Escuage的說法,即兵役免除稅。封建領主的義務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只要上繳中央稅收即可,不用親自揮戈上陣。在愛德華三世、亨利五世和六世的年代,戰事頻頻,這些款項被用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這項改革在十三、四世紀緩慢的進行着,歐洲各國的軍隊中僱傭兵開始佔越來越大的比例,軍隊的結構相對發生變化。

從前十字軍的領地中很難摻進國王的影響——他們只受教會的領導,僱傭軍爲了主君努力戰鬥,爲了金錢,或是爲了去東方成爲新的貴族。自然,參加十字軍併成功歸來的老兵可以得到更好的報酬。有關騎士的規則和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會和其他勢力爲了馴服這羣嗜血的麻煩製造者而採取的對策。

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最早的意思是指馬術。中古時代的精英戰士,與農民、教士和那些靠自己的技術當上騎手和戰士的人有所不同,其間差異在於他們擁有快而強壯的馬、美麗與有攻擊力的武器和製作精良的裝甲,這些都是當時的身份象徵。

到了十二世紀,騎士精神的意義轉變爲人生的整體規範。騎士精神規範的基本守則如下:

保護老弱婦孺。

爲公義而戰以對抗不平與邪惡。

熱愛家園。

爲防衛教會而冒死犯難。

事實上,騎士和貴族會爲私利漠視騎士精神。貴族之間的仇恨和土地的爭奪,往往會擺在任何守則之上。例如,依日耳曼的部落習俗,酋長遺產由兒子均分,而非長子繼承,爲了爭奪財產經常引發兄弟之間的戰爭。最好的例子就是查理曼的孫子之間的衝突。在中古時代,農民通常是瘟疫與內戰的最大受害者。

在中古時代,國王會設立騎士勳位組織,組織中的高階騎士必須發誓對國王與同伴效忠。成爲騎士勳位一員可享有極大的名望,也因此成爲國家裏的重要人物。1347年,在百年戰爭期間,英國的愛德華三世成立嘉德勳位,並一直留存至今。這個等級是由英國二十五個最高等級的騎士所組成,他們必須保證對國王的忠心並在戰爭中全力以赴以取得勝利。

金羊毛勳位是由勃艮地的好人菲利普在1430年時設立,爲歐洲最貴重和最具權威的勳位。法國的路易十一設立聖米迦勒勳位以掌控他最重要的貴族。卡拉托拉瓦、聖地牙哥和亞耳岡達拉等勳位設立的目的,是爲了驅策騎士將來犯的摩爾人趕出西班牙,他們在西班牙第一個國王,亞拉岡的斐南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

騎士美德

謙卑

榮譽

犧牲

英勇

憐憫

誠實

靈魂

公正

騎士宣言

騎士宣言是騎士在冊封典禮上要說的誓詞,前半段由領主,主教或者將被冊封者的父親來說:

強敵當前,無畏不懼!果敢忠義,無愧上帝!耿正直言,寧死不誑!保護弱者,無怪天理!這是你的誓詞,牢牢記住!冊封爲騎士!(英語:Be without fear in the face of your enemies. Be brave and upright that God may love thee. Speak the truth even if it leads to your death. Safeguard the helpless. That is your oath. And that so you remember it. Rise a knight!)

下面由受封者說:

I will be kind to the weak.——我將仁慈地對待弱者。

I will be brave against the strong.——我將勇敢地面對強敵。

I will fight all who do wrong.——我將毫無保留地對抗罪人。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我將爲不能戰鬥者而戰。

I will help those who call me for help.——我將幫助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

I will harm no woman.——我將不傷害婦孺。

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我將幫助我的騎士兄弟。

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我將忠實地對待朋友。

I will be faithful in love.——我將真誠地對待愛情。

騎士軍事團

在十字軍東征期間,騎士的軍事團相繼成立,以支援這個目的高尚的運動。他們成爲最強悍的十字軍,極度憎恨阿拉伯人,併成爲可畏的敵人。即使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失敗後,這些軍事團仍然繼續存在。第一支軍事團由聖堂的騎士(又名聖殿騎士)成立於1108年,以保護在耶路撒冷的聖墓。

聖殿騎士穿着印上紅十字的白色外衣,並遵守與聖本篤修會的苦行僧一樣的誓約(守貞和服從)。聖殿騎士是聖地的英勇防衛者之一,但由於有殺死戰俘的行爲,而得到兇殘的名聲。他們從不向敵人求饒,是最後一支離開聖地的十字軍。在後來的日子裏,他們藉着接受捐獻和借貸而變得富有,卻因此招來國王們的妒忌與懷疑。

在1307年,法國國王菲力四世以多重罪名包括異端邪說來控告他們,趁機予以逮捕並充公其土地。其他的歐洲領導人也都跟隨菲力的步伐,一一消滅聖殿騎士。最後只有英格蘭國王沒有參與迫害聖殿騎士,導致大批聖殿騎士渡海逃往英國。

在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騎士團(或醫院騎士團)最初的成立目的,是幫助病患以及向聖墓朝拜的貧困朝聖者,但不久後就轉型爲軍事團。他們穿上印有白色十字的黑外衣,並遵守與聖本篤修會一樣的誓約,此外尚設立一個高標準,不准他們的軍事團變得富裕和慵懶。隨着他們的大城堡(克雷克)相繼投降後,他們被趕出聖地,並撒退到羅德斯島,在該地防守數年之久。當土耳其人把他們驅離羅德斯島後,他們就在馬耳他定居下來,後更名爲馬耳他騎士團,並擁有自己的國家(馬耳他騎士團國,爲聯合國觀察員國)。

第三大的軍事團爲成立於1190年的條頓騎士團,他們是保護那些前往聖地的日耳曼朝聖者。在十字軍東征結束之前,他們把目標轉移到在普魯斯和波羅的海諸國中的異教徒。直到拿破崙在十九世紀佔領條頓騎士團的領地以前,他們一直控制着部分的波蘭和普魯士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