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解密:戰國時期的兵家著作孫臏兵法有何內容

解密:戰國時期的兵家著作孫臏兵法有何內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系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漢書·藝文志》稱“八十九篇,圖四卷”,但自《隋書·經籍志》始,便不見於歷代著錄,概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始重見天日。但由於年代久遠,竹簡殘缺不全,損壞嚴重。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考證,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出版了簡本《孫臏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於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爲,上篇當屬原著無疑,系在孫臏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着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爲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爲: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道家學派認爲“道”是世間萬事萬物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強調的是一種“天下太平”的理想社會。然而對於戰爭這個關係着國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問題,道家也多有論述。如以弱勝強,守靜貴柔,欲取先與等思想,都是具有很強的辯證思維,《老子》中曾談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勝而不美”由此可知,老子認爲戰爭是不詳的東西,除非迫不得已才能使用。《孫臏兵法·見威王》說:“夫兵者,非士恆勢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 道家認爲戰爭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只有在正義的情況下才可發動戰爭。

解密:戰國時期的兵家著作孫臏兵法有何內容

作爲道家衆流派中的重要一支的黃老學派主張將戰爭劃分爲五類,即“有義兵,有應兵,有忿兵,有貪兵,有驕兵。”凡是本着誅暴虐、救貧弱的戰爭,那麼就看做是正義的戰爭;用於抵抗侵略,保衛國家的戰爭則看做是“應兵”;凡是用於侵略別國,擴展土地的則看做是“貪兵”。並且進一步得出了 “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的戰爭結論,據此可以看出來,道家認可戰爭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戰爭的前提必須是正義性的,對於不義之戰則應該堅決反對。由此,道家提出了: “兵者百歲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的觀點。《孫胺兵法》繼承道家的戰爭觀與思想,認爲兵是兇器,不得以而用之,而且勝利了也不能驕橫踐扈,要保持謙遜低調,將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等等觀點。

在《孫臏兵法》中,提到“道”的地方多達五十多處,在《孫臏兵法·威王問》中,孫子曰:“明主、知道之將,不以衆卒幾功。’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 ’孫子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孫膜在強調指導戰爭的將領必須知“道”,通識用兵之道,同時掌握靈動的戰略戰術,而作爲統治者,不僅要知兵,而且必須“達於道” 才能掌握戰爭的規律。

知兵要“達於道”的目的是“知道即可知勝。”這是《孫臏兵法·篡卒》篇體現的孫膜軍事思想。因爲在此篇,孫臏列舉了 “恆勝有五”、“恆不勝有五”的五個條件,其中“知道”和“不知道”各佔其一。對戰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人數的衆寡,不是糧草的多少,也不是裝備的新舊,而是“勝在道也”,是要依據客觀規律統領戰爭思想,這是戰爭取勝之匙,而這種客觀規律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