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何說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爭,爲荊州之戰埋下了隱患?

爲何說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爭,爲荊州之戰埋下了隱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湘水之爭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二十年發生的湘水之爭,是孫劉聯盟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這個事件表明,孫劉兩家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必須要兵戎相見了。這個事件雖然在雙方內部主和派的努力下,以湘水爲界分割荊州,重結盟好而告一段落。但是,這個事件並沒有徹底解決雙方的爭端,並被後來的荊州之戰埋下了隱患。

一、湘水之爭的經過。

建安十九年,劉備經過長期的征戰,終於平定了益州。但是,劉備的這個行動讓孫權十分不滿。因爲在赤壁之戰後,孫權的東吳長期沒有得到發展,反倒是劉備陣營的勢力發展迅速,隱隱有超越東吳的勢頭。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東吳的犧牲之上的。

在赤壁之戰後,東吳奪取了至關重要的江陵,控制了荊州的南郡。而劉備則轉而南下,奪取了荊州在江南的四郡。在整個荊州中,曹操控制了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孫權控制了江夏和南郡,劉備控制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劉備先是躲在東吳的身後發展實力,然後以控制的地區不足以供養部下,向孫權借得了南郡。這樣,劉備就控制了荊州五個郡,成爲赤壁之戰後最大的贏家。

爲何說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爭,爲荊州之戰埋下了隱患?

孫權爲了發展自己的勢力,不斷在淮南發動攻勢,但是都沒有得手。於是,孫權和周瑜把目光轉向了益州。可是劉備得知消息後,對孫權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說什麼劉璋是自己的宗族,自己不忍看到自己的宗族被滅。還說什麼孫權一定要攻打益州,自己就要披髮入山,不問世事。在劉備的反對下,再加上週瑜病逝,孫權放棄了攻打益州的企圖。

誰知道一轉眼,劉備卻搶先攻下了益州。孫權在得知消息後,氣得破口大罵,說劉備是猾虜,乃欺詐如此!於是認爲自己受到了劉備欺騙的孫權,向劉備提出了索回荊州的要求。劉備回覆說,等得到了涼州,再歸還荊州。孫權認爲劉備是空言推脫,於是派呂蒙出兵荊州,發動了湘水之爭。

在魯肅率領一萬人馬屯駐益陽抵抗關羽的掩護下,呂蒙率領兩萬人馬迅速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聞訊迅速率領五萬人馬來到荊州,派關羽與東吳進行爭奪,大戰一觸即發。就在此時,曹操率軍進入漢中。害怕益州有失的劉備遂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爲界分割荊州。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雙方重結盟好,結束了湘水之爭。

二、湘水之爭並沒有徹底解決雙方的爭端。

湘水之爭以雙方以湘水爲界,平分荊州的條件而結束。在表面上看,雙方佔據的地盤大小相當,比較合理的解決了雙方在赤壁之戰後戰果分配不公的爭端。但是,這個結果讓雙方都不滿意,爲以後的爭奪埋下了隱患。

在劉備陣營看來,在赤壁之戰前,劉備陣營本身就佔有江夏郡。而且劉備的軍隊也參加了赤壁之戰,爲勝利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周瑜攻打江陵的時候,關羽的水軍參加了“絕北道”的軍事行動,切斷了江陵曹軍的後路,使得曹軍被迫撤退。

在戰後,東吳佔有南郡、江夏兩郡,而劉備佔據的是經濟落後的江南四郡。這些郡縣開發落後,地廣民稀,遠遠不能和南郡和江夏相提並論。而且江南四郡是劉備親自帶兵打下的,與東吳無關。就算是劉備借來了南郡,也可以看成是劉備用江夏與東吳換的。所以,劉備陣營並不虧欠東吳的。

但是,東吳的看法與劉備完全相反。他們的看法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前曾經遭受慘敗,如果沒有東吳出兵相助,奪取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不是被曹操消滅,就是逃往南方了。因此,劉備在荊州所得的戰利品,都是東吳用武力奪取的。只是因爲劉備是自己的盟友,東吳纔將這些地盤借給劉備以安身。因此,劉備在得到益州之後,就應該把荊州歸還給東吳。

其實,雙方的分歧,歸根結底還是在於雙方的戰略意圖上。劉備爲了實現《隆中對》的計劃,需要在荊州有一塊落腳點,作爲將來北伐的出發基地。而孫權爲了實現“全據長江,建號帝王”的計劃,必須要佔據長江上游的荊州,把長江防線連成一體。因此,雙方對於荊州都志在必得。

爲何說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爭,爲荊州之戰埋下了隱患? 第2張

湘水之爭雖然暫時解決了雙方的爭端,但是這是雙方的權宜之計。由於東吳還是由主和派魯肅在主導,沒有對劉備徹底翻臉。但是,一天沒有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孫權就一天無法放下心來。所以雙方對荊州的爭奪,是必然要再次爆發的。

三、湘水之爭的解決是雙方各取所需的妥協。

湘水之爭險些演變爲一場大戰,但是最終雙方達成和議,這並不是雙方的爭端得到了徹底解決,而是雙方在外界形勢的逼迫下,被迫達成的妥協。這種妥協是雙方各取所需的結果,並不是雙方原有的本意。

當時的劉備是不願意放棄荊州土地的,他率領了五萬人馬從益州來到荊州參戰。而關羽所率領的荊州本地軍隊也有三萬左右。因此,劉備陣營擁有的八萬人馬對東吳的三萬人馬,擁有絕對性的優勢。劉備以自己的軍隊爲後盾,派關羽前往爭奪,就是憑藉着自己優勢的軍事實力。

可是就在此時,曹操率領軍隊打進了漢中。張魯不是曹操的對手,被曹操打敗。在曹操佔領南鄭後,對益州產生了直接的威脅。在史書中記載,益州的百姓發生恐慌,紛紛逃亡。坐鎮後方的官吏雖然採取嚴厲的制裁措施,也不能制止這種騷亂。因此,曹操的手下勸說他,建議趁勢攻打益州。

劉備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長期率領重兵在外的。他必須要將主力帶回益州,來保證益州的安全。因此,劉備纔會主動向東吳求和,雙方以和談的形式解決爭端。

而孫權在此時也不願意和劉備徹底翻臉。因爲在這個時候,孫權的實力還沒有太大的增長。他的軍隊實力不如劉備,而且和劉備進行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對孫權也是無益的。在當時曹軍主力尚在漢中,如果劉備回師與曹操發生衝突,就能夠將曹軍牽制在漢中的崇山峻嶺之間。

這就給東吳在淮南發動攻勢創造了條件。因此,孫權決定和劉備議和,將主力調往淮南,準備一舉打破曹軍在合肥的防禦,打開北上的道路。果然,在雙方議和後,孫權率領十萬軍馬,向合肥發動了猛攻。雖然孫權的這場攻勢被張遼挫敗,但是孫權的戰略選擇還是可圈可點的。

四、湘水之爭是荊州之戰的預演。

我們看湘水之爭的軍事行動,就會發現它與日後的荊州之戰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在兩場作戰行動中,作戰的主角都是呂蒙。而他採取的作戰方式都是奇襲,不戰而屈人之兵。而讓人感到惋惜的是,被攻擊的對象關羽,卻沒有汲取多少教訓,招致了最後的敗亡。

呂蒙在湘水之爭中,他趁劉備率領主力入川之機,對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和零陵發動奇襲。當時荊州的軍隊主力集中在江陵,在關羽的指揮下防備曹軍的攻擊。荊州南部的郡縣都防衛空虛,在呂蒙大軍面前毫無招架之功,只有束手投降。

爲何說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爭,爲荊州之戰埋下了隱患? 第3張

在攻打零陵的時候,呂蒙面對零陵太守郝普的堅守,採取了誘降的辦法。他派郝普的舊友鄧玄之前去勸降,在聽信了呂蒙的花言巧語後,郝普被呂蒙的軟硬兼施所迷惑,主動向呂蒙投降,輕易交出了零陵。

在日後的荊州之戰中,呂蒙依然故技重施。他白衣渡江襲擊荊州,讓虞翻用同樣的辦法勸降了傅士仁和糜芳。關羽將主力投入襄樊前線,在後方沒有留下多少兵力,再次吃了湘水之爭的大虧。只是湘水之爭時魯肅尚在,在魯肅的調解下,雙方尚能採取和談的方式解決爭端。在此時,主事地換成了呂蒙,他和孫權一心,根本沒有和談的心思。最終,荊州被東吳佔領,關羽則兵敗身亡。

如果劉備陣營能夠從湘水之爭中汲取經驗教訓,就有可能不會出現荊州之戰的重演。劉備在撤回益州的時候,給關羽留下一些得力人員輔佐,也可能會減少失敗的機率。關羽如果汲取了湘水之爭的教訓,就會對東吳更加警惕,在得知東吳要襲擊荊州後,就會馬上撤軍。如果那樣,荊州的命運就會發生逆轉了。可惜,劉備陣營自以爲湘水之爭已經解決了雙方的爭端,對局勢麻痹大意,最終失去了荊州。

結語:

湘水之爭是孫劉聯盟破裂的前奏,它標誌着孫劉聯盟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隨時可能破裂。它的發生,是雙方戰略計劃的衝突造成的。由於雙方的戰略計劃都需要佔有荊州,所以雙方之間的矛盾纔會愈演愈烈,直至兵戎相見。

湘水之爭最終得以和平解決,並非是雙方都達到了滿足,而是外部的環境,迫使雙方達成了妥協。劉備是因爲曹操率軍攻下漢中,威脅到益州的安全。劉備必須率軍回援益州,不敢和孫權曠日持久的作戰。而孫權在兵力上不是劉備的對手,再加上急於趁曹軍在淮南兵力空虛,對合肥發動攻勢,因此答應了劉備議和的請求。

不過,湘水之爭只是雙方的權宜之計,並沒有解決雙方的戰略目標衝突。因此,在主和派魯肅死後,吳軍在呂蒙的指揮下,發動了荊州之戰。由於劉備陣營麻痹大意,根本沒有在湘水之爭中汲取經驗教訓,使得呂蒙再次偷襲得手。最終劉備陣營失去了荊州,關羽也兵敗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