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徐茂公的惻隱之心爲什麼會給唐朝埋下禍患?

徐茂公的惻隱之心爲什麼會給唐朝埋下禍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唐代已走上了饑荒頻發、藩鎮割據的衰敗之路。公元875年,王仙芝叛亂,黃巢聚衆響應,這場起義奠定了唐代最終的命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這場動亂的背後,還有着一些不爲人知的故事。正如宋朝詩人吳芾的詩句所描述的那樣:“世事真難料,人生信有涯。”誰也沒有想到徐茂公的惻隱之心會給唐代埋下禍患。

徐茂公的惻隱之心爲什麼會給唐朝埋下禍患?

單雄信誓死不投唐

暫且先撇去徐茂公不提,單雄信也是與此事相關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剛出生時就有民間傳說稱他乃是草龍所化,少時有勇有謀,在馬背上用槍打仗也不在話下,人稱“飛將”。

單雄信爲人勇武而喜交豪傑,與徐世勣(又稱李勣,即徐茂公)情同手足,隋末兩人一同前往瓦崗寨歸附翟讓。後李密成爲瓦崗之主,單、徐二人分別任左右武侯大將軍。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在於洛陽王王世充決戰時兵敗,單雄信率兵降於王世充,被封爲大將軍,而徐茂公投奔李唐。單雄信的哥哥,二賢莊單道曾被李淵誤殺,因此他與李唐有刻骨之仇。

單雄信與李世民曾多次正面交鋒,李世民領兵攻打洛陽的時候,他縱馬持槍,直逼秦王(李世民),徐茂公和尉遲恭及時出現制止了他,單雄信於是退走。

第二年,他跟隨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徐茂公曾勸他投降,但單雄信心懷殺兄之恨,決不投降。李世民在洛陽之戰中見識過單雄信的勇猛,既然人才不能爲他所用,那麼留着也是後患無窮,因此想殺掉單雄信。

徐茂公顧念二人的發小情誼,情願歸還官爵,並抵銷所有功勞,以此來換取單雄信一命。他向李世民求情道:“單雄信是我的結義兄弟,曾一同在瓦崗輔佐李密,他武藝超強,懇求殿下網開一面,放他一條生路,來日爲殿下效力。”

但李世民並不相信單雄信,認爲他爲人頑固且反覆無常。最終,李淵下令將單雄信、郭士橫、朱燦、楊公卿等人押往菜市口處決。這位歷史名將就此死去,令人嘆息。

徐茂公心善念舊情

前文提到的這位徐茂公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曾輔佐三代帝王,從隋末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再到唐高宗李治。他曾主持衆豪傑賈柳店歃血結盟,後來又與發小單雄信投奔瓦崗,共同歸附李密。

然而李密遇害後,徐茂公投唐,李淵賜予他國姓,即李勣,後因軍功被李淵封爲英國公。他爲人忠厚,勇敢有謀,對上盡心盡力,對老友情深義重。

當初徐茂公勸阻李世民無果之後,內心十分悲痛,只能趕到刑場爲老友送行。單雄信見到曾指責他背棄誓言,徐茂公無可奈何說道:以我二人情義,本該同死,但忠義難兩全,他會照顧好單氏妻子兒女。

有一段典故中說,徐茂公曾拔刀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讓單雄信吃了後說道:“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單雄信死後,徐茂公便收養了他的兒子。二人的兄弟之情當真是十分深厚,但也正是徐茂公的重情重義爲唐代留下了禍患。

單家世代不投唐

在徐茂公的庇護與培養下,單雄信的兒子單道真長大成人,被朝廷任爲梁州司馬。而單道真的三個兒子,即單思遠、單思敬、單思禮也分別擔任了唐代的地方官,例如單思敬曾任安東都護,成爲了唐代的高級將領。

徐茂公的惻隱之心爲什麼會給唐朝埋下禍患? 第2張

即使如此,早些年埋下的禍患仍悄無聲息地萌發了。該來的事情終究會發生,只是早晚的問題。距單雄信對抗李唐失敗的二百五十四年之後,單氏復仇的時機到來了。

唐僖宗乾符二年,曹州人黃巢發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被人們稱爲“大流寇”之亂。黃巢率軍進攻途中,曾作了一首無人不曉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中的黃金甲不僅僅是指刻畫菊花,更是借物抒懷,稱頌將士們的英勇無畏。在這些將士中,有四位將士,即單興、單茂、單盛,以及單旺,他們均是單雄信的後代嫡孫。

這四位將士在黃巢攻打都城長安的時候奮勇當先,過關斬將,立下許多戰功。他們對反抗唐代腐敗的封建統治做出了貢獻,不愧是單氏家族的後人,不失英雄風範。

從單雄信這一輩開始,單氏就開始反唐,可謂是“單氏世世代代不投唐”,這般骨子裏的氣節着實令人敬佩。但是從唐代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並非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黃軍四傑”率兵進攻時,唐代地方割據勢力強勁,而中央朝廷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統治者們腐敗不堪。百姓們流離失所,負擔沉重,這次農民大起義激化了滋生已久的社會矛盾。

起義軍一路攻克東都洛陽、潼關等地,後朱全忠叛變,黃巢起義失敗。雖然這並未直接導致唐代的滅亡,但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的時候,百姓們夾道歡迎,而唐僖宗卻已經失去民心,再加上大軍損失慘重,朝中大臣貪污腐敗,唐代已是強弩之末,其統治根基遭到了根本動搖,之後沒過多久,便走向滅亡。

總的來說,歷史的發展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果相連,皆有跡象可尋。但是誰也不能料定自己所做的一件小事,未來會帶來怎樣難以承受的後果。

徐茂公收養單雄信的兒子,並將其培養成才,這本是一件不起眼但充滿仁義之情的小事,然而歷史中的偶然與必然相互交錯,就是有軍師之才的徐茂公自身,也絕對想不到單氏後人將會在擊垮唐王朝的過程中添上舉足輕重的一筆。

後世的人們無法評判徐茂公的做法是對是錯,只感慨世事難料。即便當初單雄信被殺之後,他並未承諾照顧其妻兒,也會有別的將士頂替“黃軍四傑”的位置,做歷史的推手。然而歷史的必然性又使徐茂公是個忠義之人,這也正是他除了謀略,能被重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