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關羽的荊州之戰與趙雲的斜谷之戰,爲何結局各不相同?

關羽的荊州之戰與趙雲的斜谷之戰,爲何結局各不相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同是處於敗勢,關羽全軍覆沒,趙雲全軍而歸,爲何結局如此不同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關羽在劉備陣營中,位列武將之首。劉備對關羽十分器重和信任,留他獨自鎮守荊州,並給予了他“假節鉞”的權力。有了這個權力,關羽就可以對手下先斬後奏,並可以在戰區中採取他認爲合適的軍事行動。關羽獲得劉備的器重,不僅僅是因爲他的忠義和軍事才能,也和他訓練指揮軍隊的能力有關。

當時,劉備在到達荊州的時候,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在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劉備大力擴張自己的實力。在短短的時間內,不但陸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還針對荊州的地理條件,發展出了一支強大的精銳水軍。而統領和訓練這支水軍的將領的就是關羽。在長阪坡之戰後,劉備在關羽的護送下到達夏口。這時,劉備唯一可以依靠的軍隊,就只有關羽的這支沒有遭受損失的水軍了。

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在攻打荊州的江南四郡時,由於兵力不足,只能向周瑜借了兩千精兵。在此之後,劉備再次擴張勢力,迅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我們可以想到,這支軍隊的骨幹只能是關羽的那支軍隊,而關羽則是組建這支軍隊的靈魂人物。正是關羽對劉備的軍隊建設做出的貢獻,他作爲劉備陣營中的武將之首是當之無愧的。

關羽的荊州之戰與趙雲的斜谷之戰,爲何結局各不相同?

在史書中記載關羽的事蹟時,對他的評價是,“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這說明關羽對自己的部下愛護體貼是有名的,在他的帶領下,荊州組建的軍隊有着很強的戰鬥力。這支軍隊在奪取西川,佔領漢中,攻打襄樊的戰鬥中,都有着上佳的表現。可是,在荊州之戰的時候,關羽的部下卻讓大家大跌眼鏡。這支在襄樊前線打得曹操想要遷都的軍隊,在回師荊州的路上自行潰散了。

而相比之下,劉備手下的趙雲,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雖然也遭遇了困難的險境,局面卻和關羽完全不一樣。趙雲統帥的這支軍隊,當時是諸葛亮派到斜谷方向上,作爲疑兵來牽制長安方向上的曹軍的。

不過,這支軍隊沒有能夠完成好牽制敵軍的任務。在諸葛亮方面的街亭之戰失敗的同時,趙雲也遭到了挫敗,趙雲只得率領部下撤回漢中。可是,相比於關羽,趙雲的這支軍隊卻團結一致,歷盡艱苦回到了漢中。趙雲的軍隊不但沒有潰散,還帶回了大批的絹帛戰利品。那麼,爲什麼軍事能力強的關羽,在荊州之戰中全軍潰散,而軍事能力較差的趙雲,卻能夠保證軍隊團結一致,全軍而歸呢?

第一個原因是兩者的軍隊所處的地區不同。關羽的軍隊在荊州之戰的時候,所處的地區正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何謂“散地”,兵法雲“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意思就是說,在自己的家鄉作戰的軍隊人員,很容易受思家的情緒影響,偷跑回家。這樣,軍隊很容易離散。因此,自古以來,軍隊組織就很注意這一點。直到今天,參軍人員異地服役也還是不成文的規矩。

因此,關羽率領的軍隊,在自己的家鄉作戰,其實在軍事上來說是很不利的。關羽憑藉着他的軍事能力,在荊州抵禦曹操和孫權的兩面夾擊。並且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裏,還能夠保持着荊州的穩定,這在軍事上是很難能可貴的。直到荊州之戰時,關羽的軍隊才離散,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如果換成他人,早就兵敗人亡了。

從這一點來說,劉備和諸葛亮不精通兵法,是負有一定的責任的。如果他們明白這一淺顯的軍事常識,就不可能將荊州唯一可靠的軍隊,孟達所部調走去攻佔上庸。孟達所部是蜀中的軍隊,不會在荊州潰散。調走這支軍隊,這使得關羽失去了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關羽的荊州之戰與趙雲的斜谷之戰,爲何結局各不相同? 第2張

而相比於關羽,趙雲的軍隊則處於兵法所說的“輕地”。兵法雲,“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爲輕地”。趙雲作爲一支疑兵,出斜谷只是爲了迷惑曹軍,他是不可能深入敵方縱深的。這樣,趙雲的軍隊在敵人區域作戰,而且也很容易就可以脫身。所以,在撤退時,就沒有關羽所面臨的困難局面。

第二個原因是關羽和趙雲處理戰役的方式不同。如果從《孫子兵法》上所說的來看,關羽在荊州之戰中,他的所作所爲是違背兵法的。而趙雲在斜谷的處置,則是符合兵法的要求的。所以雙方的結局也不盡相同。

兵法雲,“是故散地則無戰,輕敵則無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身處“散地”則不宜作戰,而身處“輕敵”則不要停留。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關羽在得知東吳襲取荊州後,率領他的軍隊南下,想要再次奪回江陵,恰恰違背了“散地不戰”的原則,將自己的軍隊帶入了離散的深淵。

如果關羽理解“不戰”的原則,那麼他對於從襄樊撤軍的行動就會更加謹慎。如果關羽採取一定的預防措施,是可能避免大軍離散的結果的。可是,我們看關羽在回軍途中,他派出使者,並且使者回來後都沒有任何預防措施,可以說,關羽根本就無視這些兵法的基本原則,他的軍隊離散,與他的沒有作爲是有着直接的關係的。

而趙雲是作爲則與“輕地無止”的原則相符合。他在得知街亭之戰失敗,諸葛亮大軍撤回的消息後,馬上組織了撤退。由於趙雲行動迅速,組織嚴密,在“輕地”根本就沒有拖泥帶水的停留。這使得趙雲的軍隊迅速的擺脫了不利形勢,順利地撤回了漢中。

第三個原因是雙方軍隊所處的形勢不同。雖然都是戰敗,趙雲的形勢要比關羽好得多。趙雲是作爲疑兵,他沒有具體的作戰任務。在接到撤退命令的時候,他和後方的道路是暢通的。趙雲只要迅速通過斜谷撤回根據地漢中就算完成任務。而且他的手下也和趙雲一心一意,都有同樣的安全撤回的願望。這樣,趙雲可以指揮若定,從容撤退。

關羽的荊州之戰與趙雲的斜谷之戰,爲何結局各不相同? 第3張

可是,關羽在荊州之戰中,所處的形勢則比趙雲險惡萬分。由於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的錯誤,讓東吳襲取了荊州。而關羽在從曹操那裏得知東吳要襲取荊州的消息後,還猶豫不定,貽誤了戰機。當得知荊州已失,再回師的時候就已經晚了。

在這個時候,關羽背後是曹軍佔據的襄樊,前面是東吳佔據的荊州。尤其惡劣的是,劉備委派的宜都太守樊友不戰而逃,使得荊州與西川的通道全部被東吳佔領。這樣,關羽的這支軍隊就成爲了沒有後方,無法與友軍聯繫,四面被圍的孤軍。

尤其是糜芳的投降,使得江陵不戰就落入東吳之手。關羽部下的家眷都在江陵,也一併落入了東吳之手。東吳的呂蒙一邊善待這些家屬,一面利用關羽的使者將這些家屬的消息傳遞給關羽的部下。這樣一來,關羽的部下都失去了戰心。

一方面,跟隨關羽肯定必敗無疑,而且還會連累自己的家屬。另一方面,投靠東吳不但不會有生命危險,還會解救自己的家眷。這樣一比較,關羽的手下自然有了選擇。關羽的大軍離散也就在所難免了。

結語:

關羽在荊州之戰中,和趙雲在斜谷之戰中,都面臨着被敵人追擊的不利局面。可是,趙雲將軍隊基本完整的帶回了漢中,而關羽卻大軍離散,身首異處。這主要是因爲他們兩人所處的環境、處置方式和對敵情勢不同造成的。

從這些因素中,集中體現出的還是由於劉備陣營中將領的兵法水平低。劉備陣營的將領們由於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對兵法進行深刻、透徹的研究,使得自己遭受了不應該的損失。劉備只有得到了法正,才彌補了這一點,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可是法正一死,劉備馬上就在夷陵之戰慘敗。

如果劉備陣營的將領們,尤其是關羽,對於兵法再有一定深入的研究,就有可能避免荊州之戰的失敗。也正是因爲如此,關羽雖然有着善撫士卒的名聲,也挽救不了全軍覆滅、身首異處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