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重文輕武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爲何中國古代統治者大多重文輕武?

華夏自建立以來,存在着等級嚴密的官僚制度。提起官吏,無非就是文官和武官兩種,文官和武官各司其職,只要品級相同就是平等的,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不然,歷史上重文輕武的王朝不在少數,可是從古至今不管哪一個國家,重文輕武的結果就是王朝沒落。那當朝統治者爲什麼寧可冒着外患的風險,也要這樣子做呢?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獨尊儒術,排斥武學。

儒家學派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在秦朝時,被秦始皇大力推崇,甚至“焚書坑儒”。

到漢朝,被漢武帝採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開創古代重文輕武的先河,從此以後儒家的思想便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在其後的王朝裏也被這種觀念深深影響。

儒家注重仁義,不喜歡打打殺殺那一套,擅長以理服人,與武學的“拳頭就是硬道理”相悖,換個說法,儒家的思想與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呼應的,也加速了武將退出權力中心舞臺的進度。

對於君主來說,從小學習儒學的文臣受三綱五常的影響,更容易對自己忠誠。而手握兵權的武將,則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盛世依靠文治,不管多麼殘酷的戰爭總有結束的一天,最終國家還是要靠文官來打理,如果在這種時刻,還讓武將統領着大軍,還讓他們佔據着軍事貴族的位置,難以保證他還能和文官一樣忠誠。

文官用來壓制武將,可以很有效地防止軍事寡頭出現。在皇帝眼中,真正有威脅的是有軍權的軍事貴族,如果他們有一天想反了,拿着兵符號令三軍,自己的腦袋可就保不住了。

皇帝鑑於這點,更加不會讓自己的政權受到限制,從而重用文官,預防軍事貴族奪權,削弱地方實力,加強中央集權,減少分裂隱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全社會的武風和血性被磨滅,文風被上層大力推行,文人的地位被高度認可。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第2張

2.君主擔心武將擁兵謀朝篡位。

歷史上武將推翻皇位的例子不在少數, 宋太祖也是通過陳橋事變建立了宋代,起初他並不在意這些事情,某一天趙普找到宋太祖,建議他馬上撤掉石守信和王審琪。

宋太祖疑惑不解,說:“這是我的義社十兄弟,怎麼可能謀反我呢?”趙普說:“他們自己不會,不代表他們的手下不會,況且這兩人根本管不住手下!”

趙匡胤覺得是趙普形容得過於嚴重,他覺得不過區區幾個下屬,難道還管不着嗎?而且宋太祖對他們很器重,他並不覺得自己會有被反的危險。趙普冷笑道:“周世宗也很器重自己的手下,周世難道也管不住他們嗎?”

趙匡胤如臨大敵,當年自己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 ,最後自己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第3張

宋太祖被嚇得冷汗直流。這裏還流傳着一個“杯酒釋兵權”的典故,據說在公元961年,宋太祖設宴邀請自己的結義兄弟們,這些兄弟都是當年讓他當上皇帝的功臣,同樣也是中央軍力力量的高級官員。

宴席期間,宋太祖和這些兄弟們推杯換盞,回憶過去的高光時刻,一時之間好不熱鬧。可這個時候,宋太祖放下了酒杯,滿臉都寫着鬱悶,幾個兄弟很疑惑,問大哥高興的日子爲何滿臉愁容。

他長嘆道,“你們別看我現在做了皇帝,萬人之上吶,其實還不如當一個節度使。”衆兄弟不解,想不通大哥黃袍加身,怎麼還羨慕起節度使來了。宋太祖說:“可是我這個位子,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哪個人不想要呢?”

他看向兄弟們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有一天別人把黃袍穿在你身上,你是推還是不推呢?”

這話一出,幾個兄弟嚇得跪倒在地,紛紛祈求給指條出路,宋太祖很滿意,暗示他們告老還鄉。隔天,這些人頭痛的頭痛,腰疼的腰疼,請求病退,全部退出中央。

爲了鞏固皇權,把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各個朝代的皇帝都會在國家穩定後削弱武將的軍事實力,他們忌憚這些人手中的實權,因此培養兩派,讓文官和武將互相爭鬥。

皇帝在篩選武將人選的時候,有很嚴格的標準,武將除了有高超的本領和帶隊的能力,還一定要有很強的忠君思想。就算武將帶兵出征後,皇帝還會用各種手段,去制約這個人,讓他無法獨斷專行。

對於官位比較低的武將,一般給他設置很多的副將,分散他的主權,就算要調兵也得需要所有人都同意才行。對於官位高的武將,皇帝設置監軍監督他,看他有沒要忤逆之心,如果武將有造反的心思,也能第一時間瞭解,趁早解決。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第4張

3.文官學武,武官學文。

每個朝代發展到後期,國家安定,社會和諧,武將不需要參加大規模的戰役,處境自然大不如前,他們失去了統領大軍的優勢,不被重視處處受限。

在這種階段,君王爲避免武將掌握太多的兵權,採取用文臣來統領大軍的政策,治理大軍的工作就交到文官的手上。

不過由於部分外敵的入侵,當朝那些沒有帶隊打仗經驗的文官,初次上任較爲棘手,並未取得較好的成績。

文官爲了能夠統領好大軍,也便於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勤加學習兵書兵法,以此來加強自己的軍事能力,往往在學習一段時間後,也能帶好大軍打仗了。

社會安穩的時候,有才能的文臣加上本身的學識,不僅能夠幫助君主管理國家,還能在國家遭到外敵侵犯的時候,帶領三軍抵抗外敵,保家衛國,這也就更加重了君主對自己的重視。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第5張

文臣學習兵法的同時,武將也不甘示弱,也想要得到上面的重視,便投身於學習文學之中。但是這樣做也有弊端,有些武將學習文學時太過癡迷,導致自己的打仗能力急速下降,大軍戰鬥力也隨之大打折扣。

究其根本,文臣學兵法是剛需,他必須得把大軍管理好,不然只能被外敵欺侮,還會落下個欺君之罪。反觀武將學文,只是爲了迎合君主的喜好,顧不得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很難成爲真正的成爲文官,幫助君主去管理江山設計。

往往到了後期,武官沉迷學文導致大軍戰鬥力下降,而文臣專研兵法,本身不斷精進的軍事技能,後期統治者不得不重用文官。

自古以來幾乎沒有朝代能夠很好平衡文官和武官的地位,歷代皇帝出於維繫江山穩固的需要,勢必奉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畢竟和平時間遠遠大於戰爭時間。

古代統治者就不怕外患嗎 統治者爲什麼還要重文輕武 第6張

開國皇帝在最初打江山的時候重用武將,是因爲這正是用人之際,而到了穩定時期,就必須重用文官來幫助自己管理國家,這個時候武將基本上沒什麼作用了,聰明點的卸下盔甲,告老還鄉,倒黴的便落了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一些統治者比起外敵,他們更怕內亂,往往重文輕武,用文官去壓制武將,其實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事情又變得很好理解,沒有哪個統治者會去重用武將的,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自己陷入危險,而人大部分是利己的,尤其是帝王這種身份特殊的。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其實,只要國家安定,百姓豐衣足食,這就是最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