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西漢時期,統治者是如何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呢

西漢時期,統治者是如何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西漢,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如何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勢力過大,一直都是歷代統治者們思考的問題,地方上權力一旦過大,就會嚴重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統治,西漢時是如何削弱各諸侯王加強自己中央集權統治的呢。

郡國並行制的實施剷除了異姓王

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爲了分化楚王項羽的陣營,分封了一些“異姓王”,這些“異姓王”在劉邦跟項羽對抗時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幫助劉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自漢朝建立以後,這些異姓王的權力過大,封地過廣,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後漢書 ·百官志》: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

漢初時所立的諸侯異姓王,那時候分封的異姓王,地大物博,封地能到方圓數千裏。由此可見,各異姓諸王在自己封地早已權勢滔天,本就謹小慎微的劉邦更不可能容得下這些異姓王,於是劉邦藉故將其一一剷除。隨後劉邦將自己宗家子侄分封至各地,包括楚、樑、齊等九國,目的就是讓劉姓宗族拱衛京師。

西漢時期,統治者是如何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呢

隨後留下秦國的舊土十五郡,由中央直接管轄,並將其劃分爲郡、縣兩級。這種王國與郡縣並存的體制,被稱爲“郡國並行制”。

推恩令的實施削弱了諸侯王

雖然劉邦剷除了異姓王,各諸侯王都換上了自己劉氏宗親,可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各諸侯國之間已經又開始蠢蠢欲動了,自漢文帝時期起,關於如何限制和削弱各諸侯王的勢力,一直都是西漢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景帝時,因爲晁錯建議景帝施行削蕃政策,吳王等七個國家發動叛亂,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雖然最終被平息,但是各諸侯王和中央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漢武帝時期,較大諸侯國仍然擁有數千裏的土地,各諸侯王驕奢淫逸,擁兵自重,甚至時常違抗中央的命令,時刻威脅着中央集權,此時削弱各諸侯王的勢力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主父偃上書武帝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爲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西漢時期,統治者是如何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呢 第2張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以前的諸侯勢力小,比較容易控制,現在諸侯國數千裏,驕奢淫逸,各各擁兵自重,一旦發生叛亂非常容易影響威脅中央的統治,就算用律法強制削弱,就會發生“晁錯”在景帝時期削蕃的叛亂。但是諸侯的孩子們非常多,大多都是沒有任何封地的,陛下頒佈命令,讓各諸侯的庶出子弟也有封地,這樣人人皆大歡喜。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庶出子弟爲列候,即“推恩令”。名義上施德惠,實際上是慢慢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欣然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

武帝頒佈“推恩令”以後,各諸侯王的庶出大多都被受封列候,而列候國隸屬於郡的管轄,地位和縣相當,因此以後,王國變侯國,侯國又受到郡縣管理,繼而將王國的權力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得以實現加強,而諸侯國的勢力則是因爲持續分封導致越來越弱,最終難成氣候了。

西漢時期,統治者是如何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呢 第3張

刺史的實施徹底阻斷了諸侯王的叛亂之路

武帝實施“推恩令”之後,封國越來越小,王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不復存在,但是地方仍然缺少監察,於是漢武帝便設立了刺史以便於監察地方官吏的政績。

刺史雖然地位很低,俸祿也不多,但是卻是朝廷直屬派遣各地的,有權監察各地郡守,甚至可督查諸侯王。刺史在人事上是獨立的,在查明地方官吏的不法事實後,上報御史中丞,請求上級處理,代表皇帝的眼睛以便於控制監管各地。這一制度爲後世所沿用,到東漢時,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職位也越來越重要。

隨着這些制度的頒佈實施,各地諸侯王再難以威脅中央,各諸侯王權勢滔天的日子也變得一去不復返了,中央集權得到了極大加強,維護了中央對於全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