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代的津渡管理制度是怎樣的?

宋代的津渡管理制度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代的津渡管理制度是怎樣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其實我國先民們對港口發展也是十分重視的,宋朝時大行其道的津渡就其中一個類型,唐藝孫筆下的“認遠岸夜篝,鬆炬如晝,還見沙痕雪漲水紋霜後”描寫的就是當時發展迅猛的津渡。

津渡

又稱河渡、渡口,即承接陸路交通與水陸交通的轉乘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內河港口,只不過是微縮版的就是了,當時的津渡多建在人流量較大的鄉鎮道路與河道主幹的交匯處,且選擇多在水流平緩且水位較深之處。其實這一交通樞紐也不是宋朝的專利,只不過在此代得到大力發展而已。《宋史·河渠志》爲我們記載了宋朝開國不久,太祖皇帝便下令疏通河渠,修復水道,打造輻射全國的水運體系。特別是汴京的河運,他派人修通水道,將長江黃河水體引入汴河,保證京城的水運始終暢通。水運網絡四通八達,加之大宋朝廷不特意扼制商業的發展,終使我國水運貿易的發展迎來了巔峯期,民間對津渡數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各式津渡星羅棋佈,《清明上河圖》也爲我們描繪了當時熱鬧非法的津渡小港。

宋代的津渡管理制度

隨着宋代商業的發展,老百姓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金錢支配權,使人們出行的意願大幅提升,而當時的陸路交通不比現在,道路多崎嶇不平,且豺狼虎豹嘯聚山林,《水滸傳》中的景陽岡就爲我們描繪了這一情形,而水陸運輸,河道多平緩,在當時比起走陸路的確要更舒適,也更安全,貨物運輸也是這樣,而且船舶的單次承載力的確要比陸路強得多,這就導致當時水路的客運、貨運十分繁榮,而這些通通要經過津渡進行調配,一套合理的津渡管理制度就成了燃眉之急。

宋代的津渡管理制度是怎樣的?

明政府規定衆津渡統一劃歸工部管理,工部之下又設有水部司專門負責,津渡的收入和稅收則由三司統轄,三司下也專門設有河渠案負責管理。此外,政府還會給各津渡派駐監渡官,不僅負責來往人員及貨物的驗查,還對津渡吏制、渡船維護、水運安全管理負責,《宋會要輯稿》就爲我們記錄了其工作內容。

宋代津渡業務可分爲官渡、買撲渡、私渡三類,買撲渡即民間以競價最高者向政府購買津渡的經營權,自負盈虧,自行管理,朝廷只收取年額,其他兩類顧名思義,很好理解。在北宋初期,人心剛穩,統治者採取還民生息的做法,減免津渡稅收,並對私渡放松管制,但朝局穩定下來後這些政策就都有所收緊。不過人們出行的需求日益提高,當時有限的合法津渡已經滿足不了這一需求,儘管政府好多次打擊非法私渡,但這一現象仍舊屢禁不止。

宋代津渡大發展的內在原因

宋朝之前,中原王朝的行政中心多在北方,雖說水陸運輸對於陸運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北方可沒有南方那樣交錯縱橫的水道,隨着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經濟重心也隨之南下,人們當然會充分利用南方得天獨厚的水路條件,即減少成了本,也提高了可靠性,遂成就宋朝的津渡大發展。

即使是千百年後的今天,水運在我國依舊是大宗貨運的最佳選擇,但由於近年來大力發展水利工程,扼制了一些線路的水運發展,不過這一點國家也發現了,時至今日,依舊有多個大型水電站的船閘擴建工程正在進行,相信隨着技術的發展,我們能綠色與經濟發展兼顧,使類似影響趨近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