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是怎樣的?與前朝的有什麼不同?

清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是怎樣的?與前朝的有什麼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官窯。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各位下午好呀,歡迎大家來我們的御窯廠參觀。我是協造官,按現在的話說,有點像是工廠裏的車間主任,不管是御窯廠的工人,還是瓷器生產這類日常的事務都是由我負責管理的。

我的上司,是比我品級頭銜更高的督陶官,一般都是有地方官員或者是中央的內務府指派的官員在監督稅務事務時兼任的。由於督陶官都是高級官員平時的兼職,所以他們都是日理萬機,不參與御窯廠的具體生產活動的監管。

他們只負責傳達皇上的命令指示,把御窯廠的情況上報等等事務,偶爾在春天,秋天兩個季節來御窯廠巡查一番。所以,要論御窯廠的日常事務管理制度,還得由我這個小小的協造官向大家介紹。

清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是怎樣的?與前朝的有什麼不同?

御窯廠,說起來不過就是專門爲皇室專門提供瓷器的制窯廠,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但是清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就和前朝的管理制度大不一樣了。

首先說說官窯的管理制度。

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宦官權力滔天,肆意持權橫行。

而明朝的御器廠也就是我們御窯廠的前身,其最後導致衰敗的原因,就是因爲由宦官監管陶器、瓷器的生產,沒有專業的人專門管理,外加朝廷委派效率低下,經常出現缺少或者乾脆不派人的情況。

吸取了明代的教訓,清朝確立了督陶官和協造官的職務。到了乾隆時期,督陶官和協造官一般有三年的任期時間,並由皇帝決定是否連任。

由於督陶官和協造官之間關於御窯廠事務管理的跨度有些懸殊,後來又多了一位由內務府調任的副協造官,學習關於御窯廠和瓷器的相關事務,作爲兩者之間的過渡官員。

相比於明朝的太監管理,清朝的制度明顯更加完善,而且對於負責監管御窯廠的協造官,多由專業而且熱愛制瓷業的官員擔任。

另外還有關於工人的制度。明代沿用了元朝的匠籍制度,使得工匠的身份低微,成了服勞役的苦力。雖然匠籍制度非常有效地做到了對於工匠的人事管理,但是這樣的制度無疑打擊了工匠們自由度和創作熱情。

再後來,御器廠又多了班匠和編役匠,其中班匠多數是來自於鄉村的匠族,採用輪班匠制度,而編役匠則是被強迫從事勞動的人員。以上三種工匠的命運可謂悲慘,幾乎就是免費的勞動力,而到了明朝後期雖然出現了少量的僱役匠,但是所得到的報酬極少還經常拖欠剋扣工資。

清朝的雍正皇帝秉持不論士農工商,四類人民都是平等的理念,提出了"官民之家, 凡僱請工作之人, 立有文契,年限者, 以僱工人論。只是月日, 受不多者, 依凡論。"也就是徹底把工匠定義成了僱傭制度,摒棄了明朝強制採用工匠,強迫無薪水勞動的情況。

從民間聘請了技藝高超的工匠,並以他們的經驗技術作爲發放薪資多少的考覈標準。這種聘用的制度其實也是完全面向市場經濟的一種體現方式,用市場這種"無形的手"來檢驗工匠的專業素質和所製作瓷器的品質。

有了競爭纔會有進步,有了進步纔會有創新。

再說說財政。明朝燒製官窯需要的費用經常從地方政府財政中支出,材料,工匠,運輸等等環節花費成本巨大,甚至有時要傾盡一個省的力量來供給支出。

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一旦沒錢就會把手伸向民間,偏偏手底下又都是一羣爲虎的黃衣使者和白衫兒,太監和他的爪牙們拿着朝廷的政令騷擾地方百姓,弄得民不聊生。

到了清代,御窯廠的財政之處基本都是靠中央,畢竟到了康乾盛世,國庫也充盈了起來。

根據《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十九年……凡工匠物料動支正項錢糧,按項給發,至於運費等項,毫不連累地方,官民稱便"。

爲了更大程度地節省開支,御窯廠的官員更是提出了官搭民燒的制度,官搭民燒,說白了就是尋找民間工匠的合作,給予一定的報酬。瓷器挑選制度原本明朝爲了防止官窯生產出專供皇室享用的精美瓷器流落民間,對於那些窯中生產出的殘次品實行"一刀切"的政策,統統銷燬砸爛。

時間一長,由於高昂的瓷器製造成本與最後寥寥無幾的成功品形成的巨大損失,而那些殘次品卻白白地浪費了。於是,御器廠爲了節省補貼開支,把那些優質精美的瓷器上交朝廷以後,留下了那些殘次品,並拍賣出去。但是由於這種做法沒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以及專門的官員監督,有些人就偷偷地截留瓷器,盜賣,送禮。

而到了清代,朝廷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變賣體系,也就是次色變價的制度。每一個殘次品都會被分類,造冊,記錄在案,拍賣過程也是全程由官府負責。雖然收回了一些成本,但是這一舉措也確實造成官窯的瓷器流落民間,民窯也緊跟"皇家審美"並不斷改進,民窯文化更是盛極一時。清代政府對於御窯廠的改革不得不說是直接地推動了瓷器文化的繁榮興盛,民窯工藝與官窯技藝的相互融合。再說回從我們御窯廠走出的那些精品瓷器,最有名的就是唐窯。

清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是怎樣的?與前朝的有什麼不同? 第2張

先給大家介紹一個人,此人名叫唐英,字俊公,漢軍旗人。他是所有歷屆督陶官中任期最長,貢獻最大的一位。他的在職時間幾乎達到了三十年,經歷兩朝,爲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燒製瓷器。唐英本身就極有才華,寫得一手錦繡文章,也畫得一手好畫,書法,篆刻,製作瓷器更是無一不曉。上任以後兢兢業業,刻苦鑽研,受到了皇帝的賞識。他六十二歲那年更是奉皇帝的旨意,編撰了我國陶瓷領域的第一部系統性著作——《陶冶圖說》。

而唐窯就是唐英任職時的產物。爲了製作出更好的瓷器,御窯廠在唐英的帶領下學習仿遍了各種時期,各種地方的名窯瓷器,還學習了西洋瓷器的特點,終於創新出了多種樣式和顏色,例如洋紫色,水彩墨,琺琅畫法,黑地描金等。器物顏色華麗,形式多樣,在乾隆時期更是形成了一種特別的風潮。

清朝御窯廠的管理制度是怎樣的?與前朝的有什麼不同? 第3張

總結

不過,再好的制度,最後還是要依靠時代經濟的繁盛和國力的強盛。雖然到了清朝末期,制窯業還是逐漸走向了衰落,但是總的來說,清代的御窯廠成功吸收了明朝的失敗經驗,利用新制度將制窯業推向了興盛,大量制窯場的出現也給了民間的老百姓提供了不少的就業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