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內閣首輔和宰相有什麼不同 他們手裏的權力有多大

明朝內閣首輔和宰相有什麼不同 他們手裏的權力有多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內閣首輔,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明朝時期明朝內閣首輔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手裏的權力有多大?兩者時間的變更歷程是什麼樣的?

宰相一詞,由來已久,最早可見商周時期。像西周的姜尚就是早期著名的宰相,是皇帝以下最高的職位,可以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集軍事,政治,文化與一體,有一定的權力,可以反駁皇上的意見。

而明朝內閣的宰輔就沒有那麼豐富的內涵了,只是皇帝處理事物下設機關的長官,可以給皇帝提建議,但基本不能決定皇帝的選擇,可見二者還是有差異的。

宰相併不一定就是特指的官職,每個朝代都有着其各自的稱謂,比如秦朝的名人李斯就擔任了宰相一職,宋代的時候宰相也有了它的定義,中書門下省的長官就是我們口中的宰相。

宋朝的宰相制度其實延續着唐朝的制度並在基礎上不斷的發展,把宰相的權利一分爲二,達到加強君權,削弱相權的目的提起明朝的內閣首輔,就必須要提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了。

其實明朝建國也是有着宰相一職,但由於在任的宰相接連的牽扯到謀反案之中去,皇帝感覺到宰相的權利還是過大,威脅到了皇權。

明朝內閣首輔和宰相有什麼不同 他們手裏的權力有多大

所以廢除了宰相一職,開創了內閣制度,而內閣的主要長官首輔與宰相職能很相似,很多人也就把首輔戲稱成了宰相,可二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一、首輔的權利變更歷程是怎麼樣的

1、首輔制度的建立

首輔制度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手裏,由於宰相胡惟庸 李善長接連卷入謀反案,朱元璋本來就對宰相制度持有懷疑態度,而這兩次謀反案都是武將與謀臣勾結在一起。

雖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危害,但是也讓他心驚肉跳,日夜不寐。思前想後,無論是爲了自己帝位的安穩,還是權力的分化,都值得去廢除宰相,於是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並開創了首輔制度作爲代替。

2、權利達到巔峯

很多人都說,宰相就是內閣首輔,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偏差的,大部分時候,宰相和內閣首輔都是有着很大的區別,無論是權力的大小,對皇權的威脅都不能同日而語。

可到了隆慶皇帝時期,然後之後不斷的發展,赫赫有名的宰相首輔張居正站在了這一時期歷史舞臺的中央,由於北宋這一時期可以用江河日下來形容,國力大不如前,

而張居正在太后的支持下,擔任了首輔這一職位,由於爲了新政的開展,張居正得到了大力的支持,這一時期張居正的權力甚至權力超過了原有的宰相。

可這只是代表了一個時期,是特殊時期的產物,並不能代表首輔的權力與宰相一樣大,二者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明朝內閣首輔和宰相有什麼不同 他們手裏的權力有多大 第2張

3、逐漸的衰落

張居正死後本應受到萬人的敬仰,因爲他把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從懸崖邊拉了一把,可現實卻潑了一盆冷水,皇帝不去感恩戴德,表彰張居正的功績,反而是遭受到抄家的待遇,他的兒子也被餓死了,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之後,內閣制度還是沒有廢除,內閣大臣還是保留着,後來的上位者目睹了張居正的慘象以後,也不敢忤逆皇帝的意思,事事順從 ,只是尋求安穩與太平,從這以後內閣首輔基本淪爲了皇帝的附庸

二、首輔制度的權力有多大和宰相一樣嗎

1、是皇帝處理事務的機構

內閣的設立,就是幫助孩子處理事情的,古代的皇帝都是日理萬機,每天要處理的大小事物其實是很多的,而皇帝的內閣,就是幫助皇帝把呈報初步的處理與挑選。

而內閣首輔就是把這種信息整合起來,扮演着資源整合的角色。但宰相不一樣,有着很大的決定權,可以反對皇帝的意思,所以二者還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明朝內閣首輔和宰相有什麼不同 他們手裏的權力有多大 第3張

2、有一定的決定權

內閣是有着一定的票擬權,大事承包給皇帝,小事可以自己去做決定。可以節約時間與精力,高效的運轉,可以給皇帝減輕很大的壓力。在決策中幫助皇帝處理問題,體現了這一制度的合理性。

3、防止皇帝的決策失誤

內閣其實很大的作用就是爲了防止皇帝決策的失誤 ,可以給皇帝去提意見,這樣的話,可以幫助皇帝減少不必要的錯誤,節省皇帝的時間。

比如明朝的嘉靖帝幾十年不上早朝,但也基本沒有太大的失誤與錯誤,可見內閣的作用很大的。內閣就扮演着一個老闆祕書的角色,在皇帝身邊幫助皇帝,更好的去治理國家與子民。

明朝內閣首輔和宰相有什麼不同 他們手裏的權力有多大 第4張

研究明朝的興衰就必須要知道明朝的內閣制度,內閣制度的興衰演變就像明朝的活化石一樣厚重。內閣制度有着很多的優點 可以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與防止皇帝的決策失誤,可以說用很多的作用。

但內閣制度與宰相制 內閣首輔與宰相卻不是對等的關係,內閣制度是宰相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加強皇權的必要手段,二者都是封建制度的產物,都在那個時代中綻放着光彩。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