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句話背後有何深意?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句話背後有何深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被世人稱爲“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中華民族十分注重禮儀禮節,諸如《禮記·曲禮上》中寫到的:“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孟子·離婁下》中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是中華民族自古重禮的體現。

古人云:“學禮則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在古代看來,禮儀是立身之本。而作爲中國古代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餐桌禮儀,流傳至今,也被很多人所追捧,是社會交際的必備技能之一。據文獻記載,在周代,餐桌禮儀已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是我國作爲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表現。在我國古代的餐桌禮儀中,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叫作:“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裏面的含義也十分耐人尋味。

一、菜不擺三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句話背後有何深意?

所謂菜不擺三,就是請人吃飯時飯桌上不能擺着三盤菜。爲什麼古人請人吃飯時要對菜的數量進行規定呢?實際上,古人自有考量。

首先,菜不擺三這個規矩和祭祀有關。衆所周知,古代的科技、醫療水平落後,自然界中有許多現象,他們無法對其做出解釋,就只能寄託神明。因此,古代十分迷信鬼神之說,爲了表達他們對神明的敬意,由此衍生出了祭祀文化。古人認爲無三不成禮數,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祭祀文化當中,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三三制”。也就是說,祭祀禮儀當中無論是菜品數目、叩首數目、燒香數目都和“三”這個數字有着不解之緣。而在餐桌上,如果菜品的數目是三則是禁忌,因爲這不僅是對神明的褻瀆,也是對客人的不尊重,是不吉利的象徵。

不僅如此,三這個字和“散”諧音,這就產生一種不好的指向——吃完飯就散。綜合這兩方面的原因,古人才會將宴請別人時不能擺三盤菜作爲餐桌上的重要禮儀規範,可謂是用心良苦。

二、筷不成五

關於筷不成五,實際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指,飯桌上的筷子不能有兩種筷子(淚筷和粘筷)和三種擺放方法(橫筷、叉筷、倒筷)。所謂淚筷,就是指帶有水珠,沒有擦拭乾淨的筷子這種;至於粘筷,就是夾過菜,還帶有菜汁的筷子,這兩種筷子出現在餐桌上都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至於橫筷、叉筷、倒筷,則是指筷子的擺放方式不對。橫筷,指的是將筷子橫着放,橫筷一般是客人表示酒足飯飽,不再進食,但如果主人將筷子橫着放,那就是非常不妥了。叉筷就是說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這樣的擺放方式顯得不雅,平行放整齊,端端正正才更顯得有規矩。而倒筷即是指將筷子的尖端朝外,與通常的用筷方向相反,這也是不合規矩的。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句話背後有何深意? 第2張

關於筷不成五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餐桌上不能出現五根單隻的筷子,並且餐桌上的筷子必須規格一致,不能長短不齊。

三、席不坐六

中華傳統的餐桌禮儀,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最讓人捉摸不透的就是陪餐制,也就是飯桌上主副陪的安排,即便是在今天,這也是社會交際的必修課。所謂席不坐六,實際上是對餐桌上的人數進行規定。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張餐桌不能坐六個人。按照常理來說,“六六大順”應當是寓意和諧美滿,爲什麼古人會對如此忌諱餐桌上坐六個人呢?事實上,這其中也是大有講究。

八仙桌是我國傳統的餐桌,歷史悠久,是一種桌面四邊長度相等的大方桌,這種桌子每個邊可坐兩人,四邊一共可以圍坐八個人(猶如八仙)。古人常常講究對稱藝術,餐桌上也是如此,若是八個人圍坐八仙桌,必定是每邊坐兩人;若是十個人圍坐,那就必定是三對三,二對二的圍坐方式。但是如果一張八仙桌坐了六個人,那就必定是二對二,一對一地圍坐方式。這樣看上去未嘗不可,但如果這樣坐,那麼俯視圖就會看上去像是一隻烏龜(二對二是烏龜的四肢,一對一則是烏龜的頭和尾)。雖說在古代,烏龜是長壽的象徵,但是烏龜也有個別稱叫做王八,很不妥當。

由此可見,中華傳統餐桌禮儀可謂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中華傳統禮儀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運用併發揚中華傳統優秀文明禮儀,構建一套新的現代文明禮儀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