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諸葛亮的北伐爲什麼沒能成功?是他的能力不足嗎?

諸葛亮的北伐爲什麼沒能成功?是他的能力不足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統一戰爭,大多是由北向南完成的,例如隋朝、唐朝、宋朝,漢朝和明朝則是南向北統一戰爭的大業的。三國蜀漢政權曾多次北伐,但都沒能成功,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朱元璋佔據的則是江南地區,而劉邦最早的根據地是蜀川地區。四川盆地一帶易守難攻,如果統治者偏安一隅,那麼將是一個很合適的地方。可是漢高祖雄才大略,硬是從這裏出發最終取得天下。

同樣的,後來在三國時期,劉備也曾聽取了“隆中對”的建議佔據了川蜀地區,建立了蜀漢政權。但直到劉備和諸葛亮去世,蜀漢政權都沒有完成北伐一統天下的大業。這其中的原因是二人的能力不如劉邦嗎?還是另有他因?

諸葛亮的北伐爲什麼沒能成功?是他的能力不足嗎?

首先要明確的是,古代的朝廷一向奉行軍政分離。這樣的制度在宋朝達到了頂峯。樞密院的文官掌管調兵權,而實際在戰場指揮作戰的將領掌握統兵權。這樣的分離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如對皇帝而言,這樣的制度能夠讓皇帝更好地加強中央集權,駕馭臣子。但到了需要實際去作戰的將領身上,事情就變得複雜了。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部隊到了戰場上很難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而參考蜀漢政權當時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些端倪。蜀漢的文官主要來自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文官機構臃腫,而且兩派黨爭不斷,連諸葛亮也難以調停。這也導致了蜀漢地區的發展極度不平衡。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言益州“沃野千里”,可見益州的糧食產量相當可觀。但實際上,如果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益州作爲糧倉絕對是合格的。但如果把益州單獨拿出來作爲一個國家,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諸葛亮的北伐爲什麼沒能成功?是他的能力不足嗎? 第2張

而且,自古以來兵員素質北方強於南方,三國時期也不例外。諸葛亮每次北伐,兵馬數量少則十餘萬,多則二十餘萬,這些都要求益州地區提供糧餉。《出師表》也提到過“益州疲敝”,可以看出爲了供養蜀漢政權多年的征伐,益州早已不堪重負。

因此,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也有數次是因爲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而北伐無功,則會進一步拖累蜀國的國力,使局面更加危急。

再看劉邦的政權。劉邦駐紮在蜀地的時候,整個天下的秩序是項羽制定的。當時的秦國故地被分封給了三個秦朝降將,東方有魏國、趙國和齊國。南方有最大的一塊封地,由項羽自己統治。

而這些諸侯國之間都各有各的利益紛爭,即使鄰國滅亡,他們也會袖手旁觀。但縱觀劉邦一統天下的整個過程,他自己的功勞似乎並不大。絕大多數攻殺伐戰都是有他手下的將軍們完成的,如韓信勢如破竹般向東連續攻滅魏趙齊三國。

而出謀劃策和後方經濟發展,劉邦也有許多人才來幫他統籌兼顧。由此可見,劉邦自己雖然沒有很大的本領,但在他身邊團結了許多各方面人才。

諸葛亮的北伐爲什麼沒能成功?是他的能力不足嗎? 第3張

而在三國時期,是經歷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才形成的秩序。北方的曹魏擊敗袁紹後,南下吞併荊州、關中等地區,勢力強大。雖然遭受赤壁大敗,但並沒有傷筋動骨。佔據江南的孫氏則更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而且江南物產豐盈,足以支撐孫吳政權。反觀蜀漢政權,自從劉備去世以來,人才凋零。法正早早去世,而馬超、趙雲等智勇雙全、獨當一面的大將也相繼離世。諸葛亮北伐時,能夠統兵的人選確實少之又少。

更不用說蜀國的整體國力和曹魏比起來,是相當的懸殊。曹魏作戰失利能很快的恢復元氣,但諸葛亮若是北伐失利折兵損將,則整個蜀漢政權的根基都可能被撼動。

總結:我國曆史上完成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人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劉邦。但劉邦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各個諸侯國獨善其身,而且劉邦身邊人才濟濟,所以劉邦很容易將這些諸侯國各個擊破,增強自身的實力並於項羽決一死戰。

反觀後來企圖仿照漢高祖的蜀漢政權,雖然諸葛亮也有一統北方的雄心,但曹魏政權的強大程度已經遠超當年的諸侯國,而且彼時的蜀漢人才凋零。更重要川蜀地區的生產力不足以支持諸葛亮的北伐,多次都因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