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歐陽修爲什麼會被貶?他去世後埋在了哪裏?

歐陽修爲什麼會被貶?他去世後埋在了哪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朝廷的政治環境往往很複雜,面對複雜的派系爭鬥,政見不同的官員往往會成爲替罪羊,歐陽修就是這樣一位政治上的犧牲品。

歐陽修被貶的故事通過他的詩句被後人深深地記住,表達了一代詩人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的心情,接下來爲大家詳細介紹歐陽修被貶。

歐陽修爲什麼會被貶?他去世後埋在了哪裏?

歐陽修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仕途並不一帆風順。他三次被貶,但是三次都頑強的度過。他非常賞識范仲淹的才學和政治觀點,主動寫信與其交流。而范仲淹看到他的書信後便有惺惺相惜之感,此後兩人便一直保持書信往來。官場人多耳雜,他們互相通信的事情被大家看在眼裏。後來范仲淹升官被重用,大家都認爲歐陽修會因此平步青雲。可是范仲淹並沒有提拔過歐陽修,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提拔他做很小的官都被歐陽修推辭了。可見,他們之間是真的英雄所見略同,並不是想攀關係。

第一次被貶是由於范仲淹直言宰相任用親信,然而遭到宰相的反誣,結果范仲淹被貶到邊疆。他因爲支持范仲淹也被貶,湊巧的是他的叔父去世,他承受被貶的不幸的同時,還要面對叔父死去的消息。後來經過5個月的艱苦水路,終於趕到夷陵,而這個貧瘠之地卻讓他變得更加頑強。

第二次被貶是由於支持范仲淹的新政,當範倒臺被貶的時候,歐陽修也沒有躲過這次被其他人彈劾的機會,他被貶到了滁州。滁州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不過他沒有過多的與當地的商賈來往,反而是致力於開拓旅遊的發展。

似乎他的命中就有三次被貶之事,皇帝去世所有官員都得穿樸素的喪服,他因爲一時疏忽穿了紫色的衣服而再次被貶。假如歐陽修沒有這三次被貶,也不會看出他堅毅和正直的爲官之風,他的這種行爲使我們對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歐陽修勤學的故事簡述

歐陽修是我國古代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他自己開創了一代文風,對宋朝整體的文學提高有着很大的影響,而且他還寫了一本《歐陽修全集附錄》,其中《歐陽修勤學》就是一段關於歐陽修年少時認真、刻苦學習的故事,這段文言文的大意如下:

在歐陽修剛四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然而由於他們家的家境並不富裕,因此沒有錢供他上學,他的母親是受過教育的,知道一定要讓他學點知識,於是就用蘆葦杆之類的木棍在地上寫寫畫畫,歐陽修小的時候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認字、寫字的。他母親還讓他背誦了很多古人寫的文章,好讓他能夠學習怎麼作詩。等到他年紀稍微大一些之後,家裏因爲實在是沒有錢讓他繼續看書了,他就去同村相對富裕一點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的時候還會趁機把書裏的內容抄寫下來,好讓自己能夠隨時再看。但是很多時候都是書還沒有抄完,他就已經可以將這本書背下來了。甚至還會因爲沉迷於讀書,連飯都會忘了吃,滿腦子想的都是讀書。因爲有了這樣的刻苦和努力,他小的時候作出來的詩和寫出來的字,就已經和成年人的水平差不多了。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雖然歐陽修小的時候沒有錢上學,識字也是通過母親在地上寫字纔會的,但是憑藉着他的刻苦、努力,和在學習上的勤奮態度,終於成爲了宋朝的一代文學家。

歐陽修陵園地點環境介紹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歐陽修的陵園,坐落於河南省新鄭境內,距離市區西面約13公里處的辛店鎮歐陽寺村內。

歐陽修爲什麼會被貶?他去世後埋在了哪裏? 第2張

因爲歐陽修去世後,諡號“文忠”,所以陵園又被稱爲忠公陵園,忠公陵園的建築結構是仿宋代風格修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超過一萬多平米。是歐陽修家族的墓葬羣。陵園的主體結構分爲山門、中殿、大殿、東西配殿,以及歐陽家族陵墓羣。陵園的外圍,建有圍牆,將整個陵園包圍起來。陵園內的氣氛莊嚴,是無數文學愛好者憑弔大文豪歐陽修的去處。

歐陽修陵園的大門處,雕刻着兩隻呈蹲立姿態的石獅,神態威嚴。大門的門楣上,是歐陽修的後人,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門匾,上書“歐陽文忠公祠”。

進入陵園的大門,首先到達的是中殿,那裏立有明代的“宋太師歐陽文忠公之墓”的神道碑,另外還有歐陽修門下的弟子,同樣是大文豪的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人撰寫的祭文石刻碑。

過了中殿,則是陵園的核心組成部分,陵園大殿。殿內塑有歐陽修官服坐姿像,四周牆壁上,畫有歐陽修生前事蹟的壁畫。大殿之前,設有祭臺,祭臺兩側,有兩尊宋代文官形象的雕像。

大殿的兩側,則是配殿。東西配殿內陳列着歐陽修生前豐富的事。尤其是在東面的配殿裏,陳列着著名的《醉翁亭記》的草書,以及之後歷代名人的22塊題跋。

最後是墓葬羣。這裏有歐陽修和他的夫人薛氏,以及子孫等人的墳墓。

陵園的四角,分別建有“醉翁亭”、“豐樂亭”、“牡丹亭”、“植梅亭”。也是歷代名人弔唁大文豪必到的地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