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從史書記載中來看,漢唐以後的西涼樂舞有哪些特點?

從史書記載中來看,漢唐以後的西涼樂舞有哪些特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涼樂舞是漢唐以來產生於古涼州,廣泛流傳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樂舞。公元四世紀初,中原處於戰火之中,而當時漢族人張軌所控制的涼州卻相對比較安定,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紛紛來到涼州居住。這些移民的到來,同時給涼州帶來了中原地區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漢、魏舊曲一併被帶入涼州。作爲西涼樂舞代表作的《秦漢伎》,是融合了涼州當地音樂、中原古樂、龜茲音樂和天竺音樂而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燕樂。《秦漢伎》傳入北魏後,改名爲《西涼樂》,被尊爲“國樂”。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從史書記載中來看,漢唐以後的西涼樂舞有哪些特點?

《魏書·樂志》記載說:“晉永嘉之亂,太常樂工多避地河西”,“(魏)平涼州,得其伶人器服,並擇而存之”。這批樂工和伶人及他們的後裔或集於五涼的廟堂之上,或散在河西的村塢之間,他們承先啓後,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活動,爲魏周樂舞的復興和隋唐藝術的發達樹立了功勳。

從史書記載中看,《西涼樂》的特點是嫺雅、柔婉。它分爲歌曲(聲樂曲)、解曲(器樂曲)和舞曲(舞蹈曲)三種。著名樂曲有《永世樂》《神白馬》《萬世豐》《燕支行》《于闐佛曲》《慕容可漢》《吐谷渾》《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淨王》《太子企喻》等。從曲名可看出,這些曲子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數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動爲主要內容的。

舞蹈是西涼樂舞中又一重要表現形式。據《通典》記載:西涼樂舞的舞蹈分爲“白舞”和“方舞”。前者是單人舞,後者是四人合舞。這些舞蹈除了在宮廷表演外,羣衆性的舞蹈主要在盛大節日和傳統性活動以及佛教活動中舉行。古涼州地區流行的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獅子舞》等,是當地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

從史書記載中來看,漢唐以後的西涼樂舞有哪些特點? 第2張

唐代詩人李端在《胡騰舞》詩中,對舞蹈者的形象和舞蹈特徵作了詳細的描述:“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爲君舞。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與。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絲桐忽奏一曲終,嗚嗚畫角城頭髮。胡騰兒,胡騰兒,故鄉路斷知不知?”

據專家考證,敦煌石窟中第220窟的樂舞圖壁畫,表現的就是演奏《西涼樂》的場面。壁畫中,樂隊共28人,分爲兩組,左右相對,樂工或上身袒露,或斜披天衣,膚色、髮式各不相同,演奏來自中原的和從西域、外國傳入的各種打擊、吹奏和彈撥樂器。

樂器有箏、排簫、豎笛、方響、篳篥、五絃、橫笛、腰鼓、都曇鼓、答臘鼓、羯鼓、毛圓鼓、拍板、鈸、竽、箜篌、法螺等。兩隊舞伎素裹白裙,或錦衣石榴裙,在燈火輝煌、器樂協奏中翩翩起舞,始終在小圓毯上旋轉騰踏,巾帛飛揚。這大概就是傳自西域的胡旋舞或胡騰舞。此畫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樂舞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