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爲何會無法擴大疆域呢?

北宋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爲何會無法擴大疆域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匡胤完成大一統後,北宋王朝經濟繁榮,領土還是這麼小?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大一統”的範圍和格局是多大?其實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趙匡胤的策略是沒有錯的,只不過是趙匡胤早逝,還沒來得及進行擴大疆域戰爭,但實際上北宋王朝算得上是大一統了,以秦朝爲大致的版圖。

北宋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爲什麼又會無法擴大疆域呢?這就主要歸於燕雲十六州的問題,雖然最終北宋聯合金滅了遼,但是終其北宋一朝,爲什麼一直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

地理環境因素

燕雲地區自古以來便是中原地區防禦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在各國的邊防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發動全國壯丁,把七國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在冷兵器時代,對於阻止以騎兵爲主的少數民族的進攻十分有效。燕雲十六州處在長城一帶,佔據燕雲十六州就等於是擁有了長城這道保護屏障。後來的朝代雖然也有少數民族的邊患問題,但是很少有通過長城的大規模的進攻。

遼國起源於東北地區,以遊牧爲主,逐水草而居,兵強馬壯,主要以騎兵爲主。遼國早有入主中原的野心,遼太祖就想要控制燕雲十六州天險,從而南下掌控中原地區,但是由於有燕雲天險在,未能如願。

北宋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爲何會無法擴大疆域呢?

“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下有渝水通海,自關東北循海有道,道狹處才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比至進牛口,舊置八防禦軍,募土兵守之,皆供軍食,不入於薊。幽州歲致繒纊,以供戰士衣。每歲早獲清野堅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輒閉壁不戰矣;其去,選驍勇據隘邀之,契丹常失利。走土兵皆自爲田園,力戰有功,則賜勳加賞,由是契丹不敢輕入寇”

遼太宗建立遼國後,也有入主中原的想法,但是雖然有強大的騎兵做後盾,但是由於燕雲十六州天險的存在,騎兵的優勢並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因此,雖然當時中原地區處於分裂狀態,戰亂不斷,遼仍然沒有采取行動。但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爲了奪權主動向契丹求援,並且把燕雲十六州許給契丹。契丹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燕雲十六州,而中原王朝也因此失去了保護屏障。宋朝建國後,雖有心想要收回燕雲地區,但是作戰十分困難。遼佔據長城一帶的天險,宋朝要收回燕雲十六州就不得不由河北平原北上燕雲,地勢大大不利於宋軍。而遼若要南下入侵,穿過燕雲十六州便是河北平原,對遼作戰十分有利。

北宋君臣以和爲主和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

傳統思想的影響是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宋朝的建立是趙匡胤領兵反周而建立起來的,所以趙匡胤時期就開始限制武將的權力,重文輕武,使宋在戰爭中缺乏良將。宋朝自趙匡胤開始,就與遼維持着和平關係,但是這只是趙匡胤爲了完成統一實行的暫時的策略,卻成爲後代統治者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的藉口。

雖然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爲收復燕雲十六州與遼進行了兩次軍事較量,但是失敗後便開始遵循太祖與遼以和爲主的思想,此後的統治者也繼承了這種思想,不願與遼再起烽火,所以對收復燕雲十六州缺乏原有的積極性。

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治理效果

北宋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爲何會無法擴大疆域呢? 第2張

遼國自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滅亡北漢取得統一,已經七十多年,並且,自建國之後,國內就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亂,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以增強本國的勢力。尤其是遼太宗耶律德光佔據燕雲十六州之後,大力發展燕雲地區的經濟,採取措施,對農業、商業、手工業等進行保護,物資充裕,給養充足,戶口增加。

此外,遼統治者善於任用人才,雖然國家的重要職位都由契丹人擔任,但是也任用漢人爲官,如韓廷徽、韓知古、王鬱、趙延壽等,學習漢人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實力已經大增,已經不再是剛建國時生活貧困,物資缺乏的民族,如前面提到遼景宗保寧七年(975年),“漢有宋兵,使來乞糧,詔賜粟二十萬解助之,非經費有餘,孰能若是?”遼國已經有餘糧賙濟別國,說明本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較爲雄厚,已足夠支撐與北宋王朝的戰事,北宋原本在經濟上的優勢相對減弱,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難度也相對加大。

此外,遼最初就以遊牧爲生,十分重視養馬業,政府設有專門管理羣牧的機構;

“羣牧滋繁,數至百有餘萬”,“自太祖及興宗垂二百年,羣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馬猶有數萬羣,每羣不下千匹”。

可見遼的養馬業興盛之日,居然達兩百年之久,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而且,遼所養馬匹不僅數量繁多,且品種優良,宋蘇頌稱讚契丹的馬匹“終日馳騁而不睏乏”。因此遼的騎兵人數多,且戰鬥強。而北宋雖然也有專門的養馬機構,但是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宋代馬政最爲繁盛之時,養馬總數也不過二十餘萬。

“凡內外坊、監及諸軍馬凡二十餘萬匹,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

而且北宋大部分良馬都是從吐蕃、回紇、党項等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內民間購買

“戎人驅馬至邊,總數十、百爲一券,一馬預給錢千,官給芻粟,續食至京師,有司售之,分隸諸監,曰券馬。邊州置場,市蕃漢馬團綱,遣殿侍部送赴闕,或就配諸軍,曰省馬。陝西廣銳、勁勇等軍,相與爲社,每市馬,官給直外,社衆復裒金益之,曰馬社。軍興,籍民馬而市之以給軍,曰括買”。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設買馬司,專管招買西北諸蕃馬。雖然宋大量招買良馬,但是數量不多,難以維持軍需,因此北宋騎兵較少,一直以步兵爲主,爲此,宋把河北平原的許多良田改爲牧區,專爲飼養馬之用。步兵的戰鬥力遠遠不及騎兵,這也是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宋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爲何會無法擴大疆域呢? 第3張

遼佔據遼燕雲十六州之後,佔據居庸關、盧龍塞天險,對遼來說是個保護屏障,易守難攻,形勢對宋不利。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爲了統一戰爭而不得不實行的與遼暫時議和政策對後來的宋代君臣都有很大影響,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等皇帝都在遵循,且宋朝從太祖時期就重文輕武,壓制武將的權力,使宋朝良將缺乏。

遼得到燕雲十六州後,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積極發展燕雲地區,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鞏固了遼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遼實力大增,增加了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難度。

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問題形成,後周世宗柴榮收回瀛、莫二州,剩餘的十四州便成爲後來建立的北宋王朝與遼爭奪的焦點,多種原因導致北宋王朝終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也就無法突破遼國的屏障,這樣一來,因爲要時刻屯駐重兵防止遼國南下,北宋王朝就無法繼續開疆拓土,北宋王朝也就不能達到強漢勝唐的高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