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滅六國攻打楚國時,出兵六十萬,有什麼意義?

秦滅六國攻打楚國時,出兵六十萬,有什麼意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滅六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在解決了內憂外患之後便開始逐步進行一統天下的大業了,而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步登上了舞臺,在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之中,王翦的功績是絕對不可磨滅的。

在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王翦的軍事才能是不是最高的?我想很多人都會說不是,因爲就同戰國四名將李牧來比吧,王翦在他手下就輸了兩次,從這就可以看出李牧的才能高於王翦。

但是王翦的厲害不在於此,戰國四名將之中爲什麼只有王翦能夠善終呢?這恰恰說明了王翦高超的政治才能,其他三個,李牧和白起被君王猜忌被逼自殺,廉頗也同樣因爲功高震主而落得個客死他鄉,只有王翦能夠善終,就算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王氏家族一直是朝堂的功勳,其孫王離在名將蒙恬死後接手長城軍團。

而王翦更高的智慧就在於滅楚之戰中能夠打消秦始皇的疑慮,坐擁天下兵馬卻讓秦始皇對他放心,這是王翦的厲害之處。

當然,我們在這要問一個問題,當時秦始皇要滅楚國的時候,王翦爲什麼要用六十萬兵馬就夠了?

秦滅六國究竟用了多少兵力?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之中,要說阻力最大的無疑是趙國和楚國,趙國因爲有名將李牧所以能夠抵擋的住秦國的進攻,可是趙國自長平之戰之後國力一落千丈,靠着李牧僅僅只能苟延殘喘而已,因爲趙國在戰國末期連祖宗之地晉陽都丟了,可見趙國國力衰弱到了何種地步。

秦滅六國攻打楚國時,出兵六十萬,有什麼意義?

而楚國也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另一個對手,自當年鄢郢之戰之後,楚國就幾乎失去了半壁江山,可是瘦死的駱駝終究比馬大,在戰國前中期,我們從歷史地圖上就可以看到,楚國疆域有多大?幾乎是以一敵六,六國加起來疆土面積和楚國差不多,可見楚國的國土遼闊。

不過楚國雖然國土遼闊,可是按照楚國人的話來說,當時很多都地處偏遠,屬於“不毛之地”,在秦國崛起之前,中原人一直視楚國爲蠻夷,所以楚國是大而不強。

可是這廣袤的國土也無疑對秦國來說是一個大的障礙,因爲大軍攻打楚國還要補給,同時佔領之後不派兵留守嗎?所以楚國雖然大而不強,可是這廣袤的領土也是秦國必須要征服的障礙,我們從秦國討伐六國的兵力就能夠看到這其中的差距:

秦滅韓國,只派了一個內史騰,這個領軍主將連名字都沒有記錄,可見秦國對韓國已經不看在眼裏了,而韓國滅亡之後其僅僅是秦國的一個郡,滅亡魏國秦國也沒花太多時間,僅僅十萬大軍圍城三月,魏國不攻自破,秦國未損失多少。

秦國滅燕齊兩國也是碾壓,滅燕國,燕國國君直接殺了自己的兒子割地投降,而齊國更是直接不戰而降,可見這兩國早已經被秦國嚇破了膽。

而秦滅趙楚就難多了,一次是秦始皇親政前的樊於期攻趙,秦趙肥之戰被李牧擊敗,十萬精銳被殺,樊於期逃亡燕國,這對於此時的秦國來說也是一個重創;而李信滅楚則是損失了二十萬兵馬。

所以從這就能夠看出,秦國滅六國,最主要打的還是楚和趙,楚趙被滅,六國不攻自破,但是楚國地大物博,以公元前230年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政府楚國,雖然秦始皇定下了先滅三晉之後逐步統一天下的戰略。

秦滅楚國,王翦要六十萬大軍?這背後有何門道?

那麼言歸正傳,滅亡楚國王翦爲什麼一定要六十萬大軍呢?當時秦始皇嬴政因爲這個問題分別問了李信和王翦,王翦回答是六十萬不可,而李信的回答則是二十萬,而秦始皇一下子就認爲王翦年紀大了膽子就小了,所以大膽任用李信。

秦滅六國攻打楚國時,出兵六十萬,有什麼意義? 第2張

事實上李信滅楚之戰的失敗並非李信所造成的,因爲李信和秦始皇是千算萬算都沒算到身爲秦國相邦的昌平君居然會反水,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前期李信對楚國的戰術是成功的,事實上李信對於楚國的評估雖然有一定的認知錯誤,可是大體上也沒有輕視楚國。

而王翦後來伐楚真的用到60萬人了嗎?從前期的對峙來看,並沒有,王翦這六十萬大軍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威懾楚國的,讓楚國時時刻刻面臨着壓力,不敢放鬆,而後期王翦決定出兵那一刻也只是用了其中一部分,在兵法上來說,全軍壓上也屬於一種兵家大忌。

那麼既然用不到六十萬大軍,爲什麼王翦一定要用六十萬大軍呢?其實王翦的智慧從這就可以看出了:

撇開別的不談,王翦是一個武將,既然是武將就先要從軍事的角度去思考下問題,當時楚國比之韓趙魏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我們可以看到楚國就算是衰弱到了那種地步,其可用之軍還有40萬以上,這就說明了之前我說的楚國大而不強。

但是你真能能放任那40萬大軍不管嗎?楚國擁有40萬大軍,在各地世族手中還擁有一部分私兵,秦國能擊敗楚國,可是要一城一池去爭奪,那麼秦國的統一要等到何時?

與其這樣,不如對楚國形成威懾力,達到一戰而殲之的目的,讓秦國60萬大軍對楚國40萬大軍形成威懾,而當秦國大軍來臨之際,楚國也正好落入了秦國的圈套。

可是這長期對峙的局面對於秦國是有利的,因爲此時的秦國已經從幾個方向包圍了楚國,且綜合國力都在楚國之上,所以在對峙了一年之後,楚國就已經撐不下去了,王翦下令出擊,而楚國也因爲此次大戰被一舉擊潰,楚國四十萬大軍至此覆滅,剩下楚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秦滅六國攻打楚國時,出兵六十萬,有什麼意義? 第3張

而另外一點也是王翦的政治高超,我們上文就說了,60萬大軍王翦全用到了嗎?沒有,戰爭後期這60萬大軍很多都是駐紮佔領的城池,因爲楚國公卿力量強大,所以必須要用秦國軍隊去鎮壓,那麼既然用不到爲什麼要60萬大軍呢?

其實這就是自保的一種方式,當時王翦父子已經滅了趙、燕、魏三國,可以說已然是秦國廟堂軍功第一人,在軍界很有威望。可是這種威望對秦王來說也是一種威脅,如果秦王真的要如同其祖父秦昭襄王一般,那麼老王下場也就慘了。

所以王翦必須得打消秦王的疑慮,所以當秦王問及滅楚之戰時候,王翦一口咬定要60萬,而當秦王問及李信時,李信一口回答要20萬,這就讓秦王嬴政誤以爲王翦已經老了,不堪重用了,是時候該讓年輕人上臺了,所以這也是一種明哲保身之道。

這就好比公司,領導要你去收購對方公司,你問兩個員工,一個說要6000萬,一個說只要2000萬,換了你是領導,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想很多人無疑會選擇後者。

且假設李信真的能夠成功滅楚,那麼李信之功也足以與王翦分庭抗禮,至少在朝堂之上有了牽制的對象,不會出現像白起那樣,軍界大佬都以白起馬首是瞻,而歷代君王之所以會對武將不放心就是擔心將領在外會擁兵自重。

秦滅六國攻打楚國時,出兵六十萬,有什麼意義? 第4張

不過李信滅楚是千算萬算萬沒算到昌平君會背叛秦國,而這也是嬴政失誤的地方之一,但是這也是我佩服秦始皇的一個重要地方:李信滅楚不但無尺寸之功,反而讓秦國損兵折將,可是我們看到秦始皇自始至終未殺李信,同爲副將的蒙恬也並沒有殺,相反在這之後蒙恬成爲了自王翦之後的秦國又一名將,所以秦始皇雖然是“暴君”,可是他自始至終未殺一個功臣,也足以見其心胸寬廣。

相反歷史上很多的“仁君”,往往都有卸磨殺驢的舉動,比如漢朝劉邦,七個異姓王只剩一個。

所以王翦滅楚堪稱是王翦之情商的又一重要表現,恰恰說明了其政治高超,如果沒有王翦的政治智慧可千萬別學他,因爲一般人還真學不會。

到這一點,李斯應該爲自己慶幸,因爲你應該慶幸的是王翦首先是一個武將,而絕非文臣,否則以王翦的智慧,李斯怎麼去匹敵?秦始皇死後,李斯就被夷三族,而王翦家族卻是一直持續千年盛世,這就是兩人的差距。

王翦自始至終從未參與奪嫡,而李斯想要保持榮華富貴便押寶在了胡亥身上,可是他又小看了趙高,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所以王翦的高明之處沒有智慧的人還真學不來,他的這種不爭而爭纔是令人最讓人忌憚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