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國滅楚國的時候爲什麼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呢?

秦國滅楚國的時候爲什麼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滅六國之戰奠定了秦朝的統治,爲中原的大一統提供了政治基礎,其中滅楚國之戰動用了超過60萬軍隊,這在當時是很誇張的,爲何如此興師動衆呢?

秦國滅楚國的時候爲什麼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呢?

公元前224年,韓、趙、燕、魏相繼爲秦所滅,秦王嬴政決定乘大勝之勢,發動滅楚戰爭。但在動用多少兵力上,王翦與李信發生了分歧,李信認爲20萬秦軍即可滅楚,而王翦則堅持非60萬不可。最終的結果證明,王翦是正確的。那麼,王翦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得出滅楚需要動用60萬兵力的呢?

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兵力規模往往決定着戰爭的勝負,但也並非意味着兵力越多越好。兵力過多,不僅是對糧草等後勤保障的巨大考驗,同時也容易導致協調指揮不暢而被敵人各個擊破,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比比皆是。與此同時,征伐他國,也需要根據敵國情報,做出相應的兵力部署。戰國後期,楚國雖已衰落,但仍是地廣人多的“萬乘之國”,對於楚國能夠調動多少兵力抵抗,秦國朝堂是有預判的。所以,李信的20萬與王翦的60萬分歧,並非是信口開河的數字較量,而是基於相同的情報做出的不同估計。顯然,李信和秦王嬴政都認爲20萬秦軍足以滅亡楚國。

李信的自信。早在伐燕時,李信就是王翦麾下副將,以閃擊戰一舉擊破燕軍,逼殺太子丹,其作戰勇猛深得秦王信任。“客兵利速戰,主兵利持重”,征伐楚國這樣一個大國,李信採用閃擊戰術是合理的,畢竟在他國境內作戰,拖得太久,夜長夢多。秦王嬴政採納了李信的謀略也是基於兩點考慮:一是此前王賁對楚國的試探性攻擊已經證明楚軍戰力低下,20萬秦軍具備滅亡楚國的實力;二是20萬人的後勤消耗遠遠小於60萬人,既然20萬人可以解決問題,何必勞師動衆,空耗國力。事實上,戰爭初期的結果,也的確符合李信的預期,面對20萬秦軍兩路突襲,楚軍猝不及防,郢都很快陷落。但之後戰事卻發生逆轉,楚將項燕誘敵深入,發動突襲,秦軍七都尉戰死,李信大敗而歸。

秦國滅楚國的時候爲什麼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呢? 第2張

王翦的老謀深算。李信戰敗後,秦王嬴政迅速重新啓用王翦,並同意了王翦的60萬伐楚謀略。與李信戰術截然相反,王翦在楚國境內足足駐紮了一年之久,以致秦軍士兵每日投石消遣。60萬秦軍遠征一年,考驗的不僅是秦國的糧草保障能力,更是考驗國君的耐心。畢竟,60萬秦軍交給王翦,等於將身家性命也託付了出去,古往今來,掌握軍權的將領擁兵反叛並非個例。而即使將領絕對忠誠,60萬秦軍一旦被敵軍截斷糧道,又或者遭遇慘敗,秦國就有傾覆的危險。可是王翦卻非常自信,在統軍出征前,王翦就多次上書秦王索要田宅作爲獎賞,王翦這樣做,既有打消秦王顧慮的目的,同時也從側面表明王翦有着必勝的把握,這纔敢在勝負未定之前就提前索要獎賞。

王翦之所以胸有成竹,是基於對楚國弱點的敏銳洞察。與秦國中央直轄地方的郡縣制不同,楚國仍保留着封君制,也就是說諾大的楚國實際上境內有諸多大大小小的領主,這些大姓宗族掌控着轄地內的經濟、人口,楚軍出征,往往需要將分散各處的領主軍隊進行彙集,同時其糧草保障也需要各領主負擔。王翦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反客爲主,深入楚國境內堅壁清野,不與楚軍交戰。在相持一年多後,楚軍在向東轉移之際,被秦軍突襲,最終項燕戰死楚國覆滅。原本在平輿與秦軍對峙的楚軍爲什麼向東而去呢?答案是沒糧了。顯然,楚軍是被王翦用拖字訣給活活拖垮的。

知道了王翦的謀略,我們就很好理解爲什麼王翦要動用60萬秦軍伐楚了。李信伐楚時,楚國出動的兵力與秦軍相當,甚至可能還多於秦軍。王翦伐楚時,楚軍出動的兵力是40萬,面對60萬秦軍,又是家國存亡的生死決戰,楚軍只出動40萬兵力,顯然說明這是楚軍能夠出動的兵力極限了。而王翦所提出的伐楚非60萬人不可,是因爲60萬是秦軍所能出動的野戰兵力極限。此時代地和遼東尚有燕趙殘部,中原地區尚有反叛勢力在活動,齊國大軍建制仍很完整,除了必要的防禦性兵力,統軍多年的王翦是知道秦軍家底的。他在回答部下的疑問時也曾說:“大王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爲了實現拖垮楚軍這一既定戰略,王翦需要將至少40萬以上的兵力放置在楚軍正面對峙,另留部分兵力作爲機動襲擾。楚軍兵少,集中兵力無法突破秦軍防線,分兵卻又容易被秦軍分割殲滅,對峙一年後,終因糧草匱乏,被迫東移。王翦正是等到了這一戰機,以逸待勞,完成了對楚軍的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