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滅六國時,爲何韓後齊?有什麼用意

秦滅六國時,爲何韓後齊?有什麼用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滅六國時,爲何韓後齊?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大結局中,齊國朝堂上,田衝與離秋的降秦之議遭到以齊相後勝爲首的齊國大臣阻撓,後勝扣押了離秋,並向齊王建表決心可以擊退秦軍。秦國君臣得知齊國扣押離秋,命蒙恬猛攻高唐,而滅完燕代的王賁大軍轉則突襲臨淄,齊王建無奈之下毒殺後勝,最終出生投降。由此,伴隨着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不僅建立了秦朝,自己也成爲千古一帝——秦始皇。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不是同時進攻山東六國,而是逐個消滅的。具體來說,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內史騰消滅了韓國。公元前228年,王翦領兵攻佔了趙國都城邯鄲。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包圍魏國都城大梁,魏王假出城投降。在三晉相繼滅亡之後,楚國、燕國、齊國也陸續滅亡,也即到了公元前221年,伴隨着齊王建的歸降,秦始皇嬴政正式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

秦滅六國時,爲何韓後齊?有什麼用意

對於秦滅六國來說,之所以能在10年時間內順利完成,不僅是秦國的國力更加強大,也是滅亡的順序非常有講究。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時,爲何第一個滅韓,最後滅齊?

第一個消滅韓國

一方面,就韓國來說。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並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接收後秦國實際上卻以該地爲前進平臺,作進攻韓國的準備。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佔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對於韓國來說,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爲弱小的一個。雖然韓國出現了韓非、鄭國這樣的人才,但是,鄭國幫助秦國修建了鄭國渠,韓非則被李斯所殺。在此基礎上,秦國先對韓國動手,可以說是踐行了“柿子要撿軟的捏”這一道理。俗語有云,萬事開頭難,對於秦滅六國之戰來說,也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端,從而爲接下來的戰役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秦國派出大軍輕鬆消滅韓國,自然能夠激勵秦國將士的士氣,以此加快秦滅六國的進程。反之,如果第一步就是和趙國或者楚國這樣的大國死磕的話,有可能會挫傷秦國將士的士氣,不利於接下來的作戰。

同時,韓國雖然弱小,但是,韓國的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對於韓國來說,核心位置在今河南省一帶。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韓國處在秦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等諸侯國的中間位置。如果放任韓國不管,去消滅其他諸侯國的話,那麼,秦國大軍的糧草補給線,就存在被韓國襲擾的可能。

秦滅六國時,爲何韓後齊?有什麼用意 第2張

舉例來說,如果秦國在沒有滅亡韓國之前,就派兵攻打齊國的話,那麼,韓國就像一顆釘子嵌入到秦軍的進軍路線中。一旦韓國和齊國裏應外合,這必然會讓秦軍腹背受敵的。因此,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李斯就主張第一個消滅韓國。這就像明朝初期的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長期在濟南一帶作戰一樣,如果越過濟南,直接進攻南京的話,這就要擔心後方的補給線被切斷。

從這一角度來看,先把韓國消滅,有助於秦國大軍進攻其他諸侯國。公元前 226年,韓國故地發生了叛亂。對於秦王嬴政,選擇了先平定叛亂,再進攻魏國,這是因爲一旦任由韓國故地叛亂髮生的話,將會威脅到秦國大軍的後方。綜上,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王嬴政率先對韓國動手,這爲之後進攻其他諸侯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一個消滅齊國

另一方面,就齊國來說。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爲侯爵,分爲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位於現今山東省大部。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齊國的公主離秋嫁給了秦王嬴政。因此,這意味着秦國和齊國存在聯姻的關係。在古代歷史上,聯姻成爲鞏固盟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在此基礎上,齊國可以稱之爲秦國的盟友。而這,自然成爲秦國最後一個消滅齊國的重要原因。當然,在《史記》、《戰國策》等史料中,其實並沒有秦國和齊國聯姻的記載,至於齊國公主離秋,也是一個缺乏正史佐證的人物。不過,即便如此,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齊國確實和秦國保持比較親密的關係。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驅逐了擅權的魏冉,任用范雎爲相,並積極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遠交近攻先把鬥爭重點放在近旁的韓趙,對較遠的齊燕暫置不顧,穩住楚國和魏國。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壞山東諸侯國的“合縱”策略。正是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國成功離間了齊國和其他五國之間的關係。

秦滅六國時,爲何韓後齊?有什麼用意 第3張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能夠看到燕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合縱攻秦,但是,齊國卻沒有參加合縱攻秦之戰,這無疑是遠交近攻策略的重要體現。並且,秦國還派出了李斯、姚賈等人來遊說齊國,促使其任由秦國消滅其他諸侯國。

最後,對於秦國來說,之所以採用這一策略,是因爲秦國和齊國之間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對於秦國來說,核心區域在今陝西省一帶,而齊國則在今山東省一帶,這中間存在魏國、韓國、趙國等諸侯國。在古代戰爭中,秦國想要越過三晉來攻打齊國,自然是事倍功半的選擇了。所以,秦國不僅將齊國放在最後消滅,還致力於穩固秦國和齊國之間的關係,以此讓後者放鬆警惕。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雖然說齊國還擁有50萬大軍。不過,齊國長期不修戰備,將士們更是久疏戰陣,等到王賁、蒙恬率領大軍攻入齊國都城臨淄後,齊王建只能出城投降,這就如同蜀漢後主劉禪一樣,失去了繼續抵抗的勇氣。與此相對應的是,魏王假在被秦國包圍都城大梁後,依然堅持了數個月,如果不是王賁用水淹沒大梁,魏王假顯然可以繼續抵擋下去。楚王負芻被秦軍俘獲後,項燕擁立昌平君羋啓爲楚王,以此繼續和秦軍作戰,這都反襯出齊國鬥志的低迷。綜上,正是因爲齊國距離秦國相對較遠,加上齊國上下沒有鬥志,不會對秦國大軍構成威脅,這促使秦始皇嬴政直到公元前221年纔派兵攻打齊國。對此,你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