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秦國滅掉六國後,六國國君的是什麼結局?

秦國滅掉六國後,六國國君的是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這位首任封建王朝皇帝,統一了六國,做出了空前的壯舉,《史記》中對他也曾做出較高的評價:“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爲一,功齊三代。”秦始皇結束了戰國七雄長年的紛爭,實現了中國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但是,更多的後人對秦始皇暴政的抨擊多於對他功績的讚揚,“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漢書》中直言秦始皇的暴政惡行,因民不聊生而最終導致滅亡,“焚書坑儒”更是他暴政的“代表作”。

秦國滅掉六國後,六國國君的是什麼結局?

可以說,秦始皇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在他的鐵腕統治下,這個信奉長生不老之人做下了不少的荒唐事,那麼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呢?結果是你可能永遠也想不到的答案。

一、首鼠兩端的韓國

韓國是六國之中面積最小的國家,被包圍在魏國、趙國、楚國和秦國之中,尷尬的環境讓韓國只能夾縫中生存,雖然韓國有最好的弩、最好的劍的,但也架不住旁邊圍着一羣虎視眈眈的強國,爲了儘可前的保證國運長久,韓國不得不首鼠兩端地討好各個國家。

尤其在秦國已經露出吞併的兆頭時,韓國表面上和秦國修好,在私下裏卻和其他五國結盟。只是韓國畢竟國土太小,在強國的包圍下並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最終成爲了最先被秦國滅亡的國家。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內史騰率軍攻韓,韓王安投降,同時也意味着韓國的滅亡。對待韓王安秦始皇最初並沒有趕盡殺絕,只是找個地方讓他安心養老,本來有個很好的晚年生活,韓國舊貴族發動的叛亂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韓王安死了,但王室並沒有受到過多的牽連,西漢時的韓信就是韓國王室的後裔,能夠繁衍到後期說明秦始皇還是給韓國王室留了後路,至於後來發展如何,秦始皇都不能保證自已的後代,更何況韓國呢?

二、亡於“反間計”的趙國

趙國與秦國一直是死對頭,兩國期間一直征戰不斷、相互傾軋,而且秦軍在趙軍這裏還吃了不少的苦頭,老將廉頗就是秦國當時最難啃的一塊骨頭,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讓兩國都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戰爭一時陷入僵局,好勝的秦國怕其他鄰國趁虛而入而暫時與趙國談和。

但在秦始皇的手裏,秦軍的驍勇善戰的血統再交被燃起,前229年,秦攻趙國,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之後長驅直入攻進邯鄲,俘虜了趙國幽繆王,之後趙國逃亡的舊部又立趙嘉爲代王,而秦始皇在此時似乎沒有滅趙的意思,任由其發展,直到滅燕之後才把代王趙嘉虜獲。

可以說,秦始皇對趙國這個死對頭還是蠻有人情味的,也或許有其他的打算沒有直接滅掉趙國的王室後裔,也或許本就是仁慈之舉,總之趙王也好、代王也好,最終都不是死於非命,對於敗國後裔,秦始皇還是顧及王室尊嚴的。

秦國滅掉六國後,六國國君的是什麼結局? 第2張

三、相愛相殺的燕國

秦始皇兒時曾在趙國做過“人質”,同樣以“質子”身份存在的還有燕國的太子丹,幼時的相識、同命相連的命運,讓二人多了與其他君王之間不一樣的感情。

然而,這只是秦始皇單方面的想法,太子丹卻時刻把贏政當作心頭之患,著名的歷史典故“荊軻刺秦”就出自於太子丹的手筆,知道真相的秦王惱羞成怒,對燕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燕國岌岌可危之時,讓老燕王不得不忍痛做出殺子的決定,用太子丹的人頭暫時緩解了邊境的壓力。

對於幼時的相同經歷,秦始皇爲太子丹的死敢到惋惜,但一想到太子丹對他的密謀又讓他心灰意冷,所以秦始皇對燕國很長時間處於一種相愛相殺的階段,最終他還是痛下決定滅了燕國。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或許秦始皇體諒老燕王白頭人送黑髮人的人間慘境,也或許念及與太子丹兒子的舊情,史書上一個“虜”字就已經表明秦始皇的態度,對於燕王他還是留下了一條生路。

四、香火有繼的魏國

魏國與秦國之間也是戰爭不斷,兩個同樣是強國的對手,只有靠強勢的實力一解決問題,不斷的摩擦與戰火,處處顯示着兩國之間的水火不容。而魏國則深深地知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秦國攻打趙國時,一度和趙國、楚國聯手抗秦。

只是魏王的疑心病太重,用完了信陵君魏無忌怕他功高蓋主,直接卸磨殺驢,而這也給了秦國新的契機,信陵君死後,便加大對魏國的攻伐力度,打得魏國毫無還手之力。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魏王假被滅國之後的具體詳情無從知曉,但我們從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後曾有一段立舊魏國王族後人爲魏王的橋段,於是魏咎被立爲魏王,魏國復國,直到劉邦派韓信抓獲了魏豹,魏國才徹底滅亡。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對魏國的王室後裔十分寬容,寬容到在他死後還能復國的地步,所以說,秦始皇並不像是傳說中那樣的殘暴無情,即使對待敵國,他也有仁慈心軟的一面。

五、結局慘淡的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五大霸主之一,楚國土地肥沃、疆域遼闊,是長期處於優勢的國家,也是唯一能對秦國造成重大威脅的國家。楚國在贏政沒上任時,楚國在六國之中佔有着較多的優先權與國家地位,只是在贏政繼位後,楚國的國運開始慢慢衰竭。

大概楚國王室先天的優越性讓他們目中無人,雖然有着屈原、黃歇這樣的忠臣,但架不住君王的昏庸。楚懷王變法失敗,又誤信了張儀的勸言,經歷了“張儀詐楚”事件之後,楚懷王舉兵伐秦,奈何已經與齊國斷交,失去外援的情況下結果慘敗,後來楚懷王被騙至秦國軟禁抑鬱而死。

之後楚國一蹶不振,前223年,大敗楚軍,俘虜楚君負芻,而楚國王室的後裔、項燕扶持的熊啓也很快被俘殺,楚國滅亡。楚國應該是最慘的王室,最後連根都沒有留下而死於項羽之手。

六、苟且偷生的齊國

齊國是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齊國距離秦國的邊界較遠,而且齊國的文化底蘊深厚,意味着擁有較深的國基,這也是秦始皇最後伐齊的原因。

而實際上,秦始皇吞併齊國並沒有太費周折,《史記》中記載:“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此時的齊國已經成爲了孤家寡人,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實力,除了投降他別無選擇。

齊王建一直聽信讒言,不與各國合縱抗秦,也不在本國加強戰備,聽到秦始皇答應給他一個萬戶侯的承諾便順衆投降,只是最後他還是被餓死在山林的樹洞之中,至於何種原因無法考察,但咎由自取的可能性較大,最後一個亡國之君不必浪費秦始皇的心思,他應該是死於部下的手中。

小結

通過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並非傳說中那樣獨斷專行般的殘忍,統一六國後爲了服衆難免會使用酷政,但對於六國國君他基本都給予了君王最後的尊嚴,至於結果不同,大多是看六國君王個人的造化,秦始皇並沒有對他們的王室進行直接的殺戮。

是非曲直,歷史已經過去兩千多年,秦始皇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很多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看待秦始皇也需要如此,不是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