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鬧饑荒時,爲什麼災民放着河裏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古代鬧饑荒時,爲什麼災民放着河裏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代饑荒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牡丹亭》有寫道:“小生待畫餅充飢,小姐似望梅止渴。”這裏邊的充飢靠畫餅來實現,看似玄幻,實則有效。而這種效果的主要實現方式就是心理暗示,想象畫出來的餅正一口一口被自己吃掉。

不過,現代人已經很少有人會陷入這樣的窘境,只要肯做事,到哪兒都能混口飯吃。然而,古代的人類並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的就業有限,土地也大多數是地主的,碰上災害比較大顆粒無收的時候,百姓就只能想別的辦法來填飽肚子。

等到第二年收穫的時候才能過上好日子。有意思的是古代的捕捉打漁力度遠不及現在,按理說河裏應該有大量的魚蝦,爲什麼災民放着河裏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古代鬧饑荒時,爲什麼災民放着河裏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事實上,災荒要看這些百姓生活在哪兒。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老百姓基本上不會受饑荒影響,對他們來說,糧食只是其中一部分收穫,要填飽肚子,他們大可以上山打獵。這些野味也能幫助他們成功渡過災荒時代。然而,那些生活在北方平原地區的百姓就比較遭殃了。

他們所耕種的土地本就不是自己的,所以在擁有這塊土地的耕種權之前,他必須給地主繳納租金,除此之外,官府也會用各種理由來向百姓收稅。所以,這些百姓所收的糧食可以說是一半交了租金,一半交了官府,剩下一點兒只夠給自己吃到第二年收穫的時候,根本就難以支撐偶遇的災荒年。

爲了活下去,也爲了擺脫這樣的困境,他們就不得不吃草根啃樹皮,更有甚者還會用觀音土來充飢。所以當代年輕人戲謔自己窮得只能吃土其實也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饑荒年代,國家也會分派一些賑災官員下到各處災害發生之地,給他們送去糧食,當然這些還是比較幸運的災民。大部分的糧食分發集中在縣城鎮上,因爲這裏人比較多,方便分發,因此那些居住在鄉下的老百姓就只能拼了命似的往城裏擠。

古代鬧饑荒時,爲什麼災民放着河裏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第2張

雖然城裏有賑災官員過來,但有些地方還是得不到全面幫助。一方面可能是因爲這個賑災的人貪墨了一些東西,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確實災難太過嚴重,而縣城裏的餘糧和他們帶出來的賑災糧食根本就不夠。當然,這是最爲倒黴的情況,皇帝自然會派一個他最爲信任的人下去,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古代發生災難之後,官府是最快做出反應的人,當然這裏所說的還是那些清正廉潔的好官。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崇陽的縣令張詠就是這樣的人。他在當地推行種植桑樹,一開始百姓還抱怨他,不過很快旁的茶葉種植戶破產了,只有他們還能用自己養的蠶絲來生活,他們這才意識到上頭的官是爲了他們好。這之後百姓對他十分愛戴。

這樣的好官自然在升遷路上一路暢通,很快他就升任杭州知府。不過,這一次他在杭州遇到了饑荒,這裏的百姓爲了養家餬口竟然販賣私鹽。要知道,在古代,販賣私鹽可是重罪,這些百姓被抓住以後也非常害怕,掉腦袋可不是鬧着玩兒的。

古代鬧饑荒時,爲什麼災民放着河裏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第3張

但張詠抓住他們之後,僅僅只教訓了他們幾句,就直接把他們放了回去,不僅是老百姓,就連他的屬下都十分震驚。張詠這纔跟他們解釋說,這些老百姓賣鹽也是不得已而爲之,饑荒時代沒有經濟來源,也沒有食物,若這時懲治他們,只會起反作用,等到災害過去了,他們有了糧食,自然就不會去賣鹽了。

果不其然,到了秋天豐收的時候,張詠對販賣私鹽下了禁令,這以後杭州販賣私鹽的人竟然少了不少。而張詠的做法被傳出來以後,也被大家所歌頌。而災害高發地其實大多在北方,因爲南方的水資源着實要比北方更豐富,其糧食產量也要比北方更多,但北方的人口衆多,一旦鬧饑荒,就是好幾百萬人的災難。他們爲什麼沒有去打撈魚蝦呢?

原因之一是北方河流有限,並不是所有地方的災民都能遇到魚蝦豐富的河流,其次,災民本就非常飢餓,打撈魚蝦可是個力氣活,他們根本沒有力氣完成這項活動。而相比較於這些在水裏不可見的魚蝦,那些觸手可及的野菜樹皮就好弄得多,他們只需要花一兩個小時,就能收穫滿滿一籃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