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饑荒百姓爲什麼吃土也不去吃魚蝦 其實道理很簡單

古代饑荒百姓爲什麼吃土也不去吃魚蝦 其實道理很簡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百姓吃土,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亦可緩其死,殆年終,樹皮亦盡矣。則掘山中石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則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也許史書上只是寥寥數語:某某年,某地,大飢。然而這些字所代表的涵義卻是真正的人間煉獄的場景。有人說山中獵物和魚蝦已經捕盡了,其實也不盡然。

古代饑荒百姓爲什麼吃土也不去吃魚蝦 其實道理很簡單

有時候越是饑荒可能野生動物越活躍,被吃掉的是可能是人而不是動物。在<<晉災淚盡圖>>中描寫的就是:遍地屍骸鳥獸食。甚至還描繪了隨處可見吃得膘肥體壯的狐狸野狗什麼的,這也許和你想象的饑荒場景不同,認爲野生動物已經被吃光了,事實上在那種情況下或許人才是被捕食的對象。之所以出現人相食的情況,就可以看出捕人甚至比捕野物更容易,在<<晉災淚盡圖>>中描繪的這種場景比比皆是,甚至在一處看到了一副屠宰場的地方,屠宰的什麼可想而知了。捕獵根本無法滿足龐大的人口數量其實最早的時候我們也是漁獵民族,在三皇本紀中有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

古代饑荒百姓爲什麼吃土也不去吃魚蝦 其實道理很簡單 第2張

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漁獵和畜養牲畜都是伏羲氏發明的,由此可見最早的時候我們也是漁獵民族。直到神農氏的出現,我們才從漁獵文明向農業文明的轉變。傳說神農嘗百草與其說是尋找草藥,不如說是神農在尋找可供食用的植物。在白虎通志上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數衆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食,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在神農氏時期,漁獵就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口需求了,何況再人數更加衆多的後世。在沒有饑荒時,一個專業的漁民和獵戶捕獲的獵物也很少能滿足一個家庭的需要,他們還是需要用獵物換取糧食以便存儲和滿足很多的需要,何況在饑荒的時候,大多數人是沒有捕獵和捕魚的專業技術的,更難以獲取足夠的食物。

在文學作品中不乏描寫漁民悲慘生活的優秀作品,如果說捕的魚足以養活一家人的話,按理說漁民可能會缺錢,缺生活用品,但是不應該缺食物啊,但是我們可以從很多文學作品中瞭解到他們往往是飢寒交迫,這隻能證明捕魚並不足以養活一家人,把魚換成糧食或許能吃得更飽一些。你完全可以想象,一個以捕魚爲生的漁民,捕獲的獵物都不足以養活一家人,還需要換取糧食來獲取更多的食物,更不要說沒有捕魚技巧的普通人,在饑荒時期,更加不可能捕到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