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舉人還不是官,爲什麼中舉之後就受七品知縣上門拜訪?

古代的舉人還不是官,爲什麼中舉之後就受七品知縣上門拜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和大家聊了七品知縣的實際權力。在明清時期,正六品的千總,在實際權力方面明顯不如正七品的知縣。在七品知縣面前,正六品的武官千總,可能連座位都沒有。但是知縣卻不敢輕易得罪沒有品級的舉人,例如在一個縣中,如果有人考中了舉人,知縣大人甚至會親自登門拜訪。只要不是特別重大的問題,知縣一般不會激化與舉人的矛盾。那麼,舉人到底有什麼可怕的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的舉人還不是官,爲什麼中舉之後就受七品知縣上門拜訪?

首先,我們聊一下知縣的權力。在明清時期的歷史上,每個縣都擁有七品知縣、八品縣丞和九品主簿。但是縣丞和主簿基本上就是空架子,因爲知縣負責全縣的所有事務,屬於當之無愧的一把手。由於沒有實際權力,縣丞和主簿也被稱爲搖頭老爺。至於知縣的師爺,甚至被稱爲四老爺。在吏部的眼裏,七品知縣僅僅是一個符號。對於六部九卿和內閣大學士來說,七品知縣連見自己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在一個縣裏,知縣擁有絕對的權力,即使是那些鄉紳豪強都不敢輕易得罪知縣。因爲一旦知縣發狠,那後果不堪設想,俗話說“破家的知縣,滅門的府尹。”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知縣還沒有怕過誰。不過,知縣需要略微給舉人一點面子,否則情況很尷尬。

古代的舉人還不是官,爲什麼中舉之後就受七品知縣上門拜訪? 第2張

我們聊一下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按照當時的傳統,讀書人需要參加科舉制度獲得秀才、舉人、進士等頭銜。只有考中進士,就肯定能夠獲得官職。在進士數量不夠的時候,吏部會從舉人中進行挑選。

換句話說,舉人也擁有做官的資格。在民間一直有“窮酸秀才”的說法,但是舉人都不窮。由於自己擁有做官的資格,即使現在沒有做官,說不定什麼時候,吏部的公文就到了。

古代的舉人還不是官,爲什麼中舉之後就受七品知縣上門拜訪? 第3張

因此,普通百姓一般稱呼舉人爲“舉人老爺。”縣裏的鄉紳們,對舉人非常客氣,因爲這是一個十足的潛力股。至於知縣大人,如果有一位秀才考中了舉人,知縣甚至會親自上門祝賀。因爲,幾年以後,大家很有可能就是同僚。對於知縣來說,對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對手

對於知縣來說,只要不是嚴重問題,自己不會激化與舉人的矛盾。既然是舉人,肯定有座師和同年,舉人沒有做官,不代表座師和同年不是官。一旦矛盾激化,舉人的同年或者座師很有可能介入,這就會上升成爲文官內部矛盾。此外,舉人都有資格繼續參加科舉。一旦舉人考中進士,立刻與知縣大人平起平坐。

古代的舉人還不是官,爲什麼中舉之後就受七品知縣上門拜訪? 第4張

在明朝統治的後期,南直隸曾經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舉人前往縣衙拜會知縣大人,在知縣面前,舉人竟然有座位,待遇比正六品的千總還高。不過,知縣的座位高於舉人的座位,舉人畢竟不是官。就在雙方聊天的過程中,舉人的就職文書到了(吏部委任舉人爲某縣的知縣),知縣大人立刻起身祝賀,並且坐到了舉人的旁邊,因爲雙方成了平級幹部。

所以說,知縣不會得罪舉人,除非舉人欺人太甚。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雖然每個縣都有一羣秀才,但舉人的數量非常少。有的縣甚至一位舉人都沒有,即使是江南地區,舉人的數量仍舊不多。新知縣到達一個地區上任以後,一般都會花錢從前任知縣的手裏買一份關係表。全縣有沒有官宦家庭、朝廷勳貴或者舉人等等,如果有,知縣會盡可能的躲避這些人。

尤其是江南地區,由於江南地區的文風很盛,當地的知縣們更加小心。因爲說不定某一個鄉紳的關係,能夠直接聯繫到六部九卿們,尤其是吏部和禮部。當然,對於一般的秀才們,知縣大人不會太客氣,畢竟雙方的差距太大。按照道理來說,知縣有監督縣學的責任,算秀才們的半個老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