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舉人特權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知縣,品秩爲正七品,就行政級別和具體職務而言,基本相當於現今的一縣之長;但就具體的職權而言,“掌一縣治理,決訟斷闢,勸農賑貧,討猾除奸,興養立教”,甚至“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的知縣,遠遠大於現今的縣長。尤其在“皇權不下縣”的清朝時期,知縣幾乎是一縣的“土皇帝”,實際權力巨大。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知縣形象

可在諸多古典文學作品甚至官方正史的記載中,實際權力巨大的知縣在面對“舉人”這個特殊對象時,竟然也不敢輕易得罪,甚至還會主動靠攏、巴結!《儒林外史》中的經典故事——“范進中舉”中,那個得知范進中舉就趕緊送錢、送房的張鄉紳就是前任知縣。

“舉人”,到底有何特殊,能讓坐鎮一方、實際權力巨大的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第2張

“舉人”,到底是幹嘛的

封建朝廷用以選拔官員的考試製度——科舉制度,大致分爲五個等級:縣試、府試、院試、鄉試和會試。其中“縣試”、“府試”、“院試”,乃系“童試”的三個等級,成績合格者被稱爲“秀才”;“秀才”於一省省會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試”,成績合格者即爲“舉人”。

成爲“舉人”以後,便直接具備了兩項資格:1、有資格參加於京城舉行的“會試”;2、正式擁有了做官資格。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第3張

“鄉試”考生形象

兩項資格,帶給“舉人”的特殊地位

“會試”考試合格者,稱爲“貢士”,即爲“薦舉給天子,可以出任朝廷官員的優秀人才”。“貢士”可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沒有淘汰一說,只有一二三甲排名之說,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只要“舉人”於“會試”中考試合格,最差也能獲得一個“同進士出身”,就能被外放實補正七品或者經人舉薦,出任更高品級的官缺。所以,對於知縣而言,每一個“舉人”都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爲自己的同事或者上級,肯定不敢輕易得罪。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第4張

“進士及第”報喜圖

即使“舉人”於“會試”中落第,也具備做官資格,一般出任縣丞或者主薄、教諭等知縣的“佐貳官”,或者經人舉薦直接出任知縣。此等資格,知縣自然不敢輕易得罪,爲自己樹立日後的官場政敵。

“舉人”的其他特權

所謂“皇權不下縣”,即縣級以下不再設行政單位,封建皇權延伸到縣級單位爲止。縣級以下的基層社會,在“律法”和“禮教”的雙重約束下,由地方鄉紳協助治理。而“舉人”和“秀才”,就是地方鄉紳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爲基層社會重要的治理力量,“舉人”自然會得到知縣的充分尊重。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第5張

晚清時期“鄉紳”形象

所謂“古之四民,士農工商”,“士”排名第一,地位最爲尊貴,也是維護皇權統治的中堅力量,統治階層必須絕對保證其根本利益。擁有了“舉人”功名,就等於躋身於“士”之階層,就會得到統治階層的特別尊重和格外照顧。出於這種目的的考慮,封建統治階層給予“舉人”和知縣平等的社會地位,並免除其和家人徭役田糧,甚至免除掛靠在其名下田畝賦稅的特權。

也就是說,就算“舉人”不進入仕途,也會成爲擁有和知縣同等地位的大地主,同樣是知縣不敢輕易得罪的囂張羣體。

除此之外,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舉人”們,還擁有乘坐朝廷派遣的“公車”待遇,“公車”之上插有黃旗,有着“天子門生”的意思。此等榮耀,別說是知縣,就是更高級別的官員,怕也是不敢輕易得罪。

古代舉人到底有什麼特權 難怪知縣都不敢輕易得罪 第6張

清代“公車”

後記

“舉人”,雖然是封建科舉制度中的一個功名稱呼,但其代表了讀書人所處階層的巨大轉變,社會地位的急劇提升,更代表了入仕爲官的特殊資格。單就“舉人”所具備的特殊待遇,知縣就不敢輕易得罪;更何況誰也不知道今日的“舉人”,明日會成爲何等級別的官員,這種未知更令知縣畏懼。

作爲一縣的“土皇帝”,知縣的實際權力固然很大,但面對已經身處士紳階層、仕途前景不可估量的“舉人”,也只能給予絕對尊重,不敢輕易得罪。

參考文獻:《清史稿·選舉志》、《清史稿·職官志·外官》、《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欽點大清會典則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