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是如何完成醫學的逆襲的?“尚醫”現象在宋朝爲什麼會頻繁出現?

宋朝是如何完成醫學的逆襲的?“尚醫”現象在宋朝爲什麼會頻繁出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宋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建學之初,務欲廣得儒醫,竊見諸州學生,素通醫術。”

醫者仁心,中國古代醫學史上有許多的志士名醫,如戰國時期的扁鵲,東漢的張仲景、華佗,唐代的孫思邈。不難發現,這些名醫除了在治病救人方面有高超的醫術外,其自身還具有良好的儒學積澱。但在古代社會的大環境中,宋代以前的醫生,實際上是爲世人所不知的。宋代完成了醫學的逆轉,“尚醫”現象在那個朝代頻繁出現,其實也是宋人救世意識的覺醒。

宋代開創了“抑巫揚醫”的先河,衝擊了“巫醫”的地位,提高了醫學的影響,民間“尚醫”現象逐漸盛行

縱觀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史,在醫術形成之前,巫術作爲一種具有迷信色彩的手段,一直充當着蠱惑人心的角色。這一現象的產生和古代落後的生產力以及科學水平的落後密不可分。但是從宋代開始,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宋人對思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宋代開始“抑巫揚醫”。

“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逸周書》

宋朝是如何完成醫學的逆襲的?“尚醫”現象在宋朝爲什麼會頻繁出現?

“巫醫”一詞在周代就有所記錄,這時候的巫醫其實並不是全職的醫生。而是在給人行醫治病的時候,自發地採取巫術爲病人治療,因此具有迷信的特點。由於當時醫療衛生的條件落後,加之巫醫的行醫方式不科學,所以經常會出現治病卻將人治死的事件。而這也就是巫醫在宋之前,爲何不受世人接受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直接拉低了巫術的地位,當時也只有邊遠的楚地還有着“巫風大興”的風俗。漢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佔據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認知水平不再侷限於巫術,而是追求更加正統的儒學思想。面對自身地位的挑戰,巫術開始自我革新。

“而起學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誣細民,熒惑百姓。”——《潛夫論》

雖然巫術失去了在統治階級的信仰,但是在民間仍然有着良好的羣衆基礎。儒學和其他學派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使思想的解放,但是民衆面對層出不窮的學派觀點,還是存在認知上的侷限性。

巫術正是利用這一點,加之當時疑難雜症的困擾,民間依舊對巫術採取信任的態度。甚至連名醫張仲景、景洪都有着“信巫不信醫”的思想,范仲淹曾充分表達出“不爲良相,便爲良醫”這一經典話語,可以看出尚醫在那個朝代的重要性。

其實這就要從儒學和醫學的融合開始說起,宋代之前的歷朝歷代都只是單純的對醫官制度加以繼承,儒學和醫學的關係就好像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二者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而且雖說巫術的地位遭受衝擊,但實際上朝廷對巫術並沒有明確下令禁止,因此民間依舊盛行巫醫,就連漢武帝本人也有着去蓬萊仙島尋求長生不老的藥方。

但是儒學和巫醫之間的矛盾,卻意外的促成了儒學和醫學之間的合作。孔子曾看到巫醫對人體的殘害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有思想上,因此他曾提出“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的觀點。宋代程朱理學的蔚爲大觀,使得儒家的思想漸及社會各個領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更是直接挑明瞭士人階層對巫醫的不屑。

因而在宋代開啓了“抑巫揚醫”的先河,首先對巫醫有着嚴厲的處罰措施,太宗時期“深宜化導,使之悛革”,明令禁止嶺南之地殺人祭鬼的陋習,倡導用儒家思想開化人們的心智。其次,鼓勵羣臣以身試法,宋臣曹憲“乃出私錢,市藥劑,飲之,民初強從,既稍有瘳。”

通過親身經歷來倡導民衆信醫。宋廷在“揚醫”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如首設太醫署,後在淳化三年改名太醫局,專門招納優秀的醫學人才。明確了醫學的地位,並改制醫官制度,州郡各地設立醫官保護各地人民就醫的權利,由朝廷統一管理。

宋朝是如何完成醫學的逆襲的?“尚醫”現象在宋朝爲什麼會頻繁出現? 第2張

並且規定了醫官的選擇,也要考察一定的儒學知識。這些舉措都對巫醫的地位造成了衝擊,因此在宋代民間士人中“尚醫”現象很常見。

儒醫成爲民間士人“尚醫”的外化追求,其主要表現形式爲“醫儒並舉”

經史料考證,儒醫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而且面對類似於科舉制的醫官選拔制度,宋代士人的“尚醫”,因爲各自的目標不同,進而形成多種多樣的醫學發展樣態,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醫儒並舉”。

“伏觀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者通黃素、明診療,而施於疾病,謂之儒醫,甚大惠也。”——《宋會要》

宋代儒醫的出現,直接改變了醫學史上的人員構成,而且在提高了醫學地位的同時,也使得人們對醫者的治療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萬丈高樓平地起,宋代儒醫的發展也是如此,從地區來看,在宋之前,福建地區並沒有什麼醫學人才。但“尚醫”的現象風靡後,使得福建涌起了12位醫學人才。

宋朝是如何完成醫學的逆襲的?“尚醫”現象在宋朝爲什麼會頻繁出現? 第3張

其實“醫儒並舉”的宋代士人中有着三類不同的醫學羣體。

首先是原本飽讀詩書後,已經入朝爲官的人羣,通過閱讀醫學經典,發現醫學的價值,主動地承擔起著書立說的責任,爲醫學經典註解釋義,普及醫學常識。

元豐五年,考取進士的郭思在研讀《備急千金要方》後,認爲其“爲醫師之集大成者”。他積極從書中尋求救病治人的良方,並彙集成《千金寶要》,其中皆爲民衆所能負擔的藥方,可謂是解決了百姓無錢看病的燃眉之急。

蘇頌少時就通讀儒家經世之作,慶曆二年官至中書門下侍郎。因其對藥理、醫學有着深刻的造詣,自著《圖經本草》,之後又和掌禹錫等人,共同編改《開寶本草》,對醫學的傳播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因爲自身官運不通而被迫轉至學醫。這一種羣體有着統一的特點,他們都想通過醫學的發展,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同時也可以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行醫治病雖不說發家致富,但也可以衣食無憂,不至於忍飢挨餓。

其代表人物就是許叔微,他幼時學習儒學,在經過多次省試落榜後,他只好轉向醫學的研究。而他所主要研究的便是傷寒論,即發展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南宋建炎元年,真州發生了嚴重的疾疫,許叔微親自前往真州爲百姓醫治,救活無數。其著作《許氏傷寒論著三種》更是爲解決傷寒類病症提供了經驗。

第三,還有一部分人完全是因爲個人的愛好而選擇學醫。吳拱之就是不可多得的儒醫之一。據史料記載他“性孝友,事親盡其道……無仕進意,常閱書,以疾告者爲治之。”從這段話中,可以發現吳拱之對入士這件事並無興趣,他只想通過自己行醫救人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

這其中或許包含着對宋廷朝政的失望,也許是個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理想,具體也不得而知。所以“尚醫”現象的產生有着其歷史的必然,同樣形成一定的風尚後,個人的不同選擇使得“儒醫”呈現的具體形式也各具特點。

宋代民間“尚醫”現象頻繁出現,實爲宋人救世意識的覺醒,雖成效甚微但也成爲後世效仿的對象

儒醫,其實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產物,有着深刻的華夏文化的印記。宋代儒醫的產生和宋代民間士人“尚醫”的現象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宋代程朱理學的催化下,儒學和巫醫之間的矛盾凸顯,使得儒學和醫學開始關聯。在衆多因素的調和之下,儒學和醫學形成了一種互爲表裏,相輔相成的深層聯繫。

這一關係的形成,拓寬了民間士人蔘政的渠道。宋代朝堂自身積貧積弱的現象以及貪污腐敗的現象橫生,也使得許多原本寄希望於通過做官來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民間士人,放棄了原來的想法。進而轉向治病救人的醫學,雖然無法救世,但救人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宋朝是如何完成醫學的逆襲的?“尚醫”現象在宋朝爲什麼會頻繁出現? 第4張

從之前幾位“醫儒並舉”的人物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郭思,還是“潦倒新停濁酒杯”的許叔微,他們雖然身份不同,但是通過學醫治病,能夠實現自己爲國爲民的衷心,何樂而不爲呢?

也正是他們的努力,使得醫學本來冷血無情的學科,融入了儒家孝、仁等道德因素;而儒學也因融合了醫學而更好的發揮其教化的功能。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張載

正是秉持這樣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儒醫才能夠歷久彌新。雖然在宋代,儒醫並沒有徹底地改變社會對醫學的看法,而民間士人選擇成爲儒醫也只是爲了救世的權宜之計,但是在推動民間“尚醫”現象的產生方面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儒醫也成爲後世競相效仿的對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