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吳起是怎麼帶兵的?他在《史記》中有何評價?

歷史上吳起是怎麼帶兵的?他在《史記》中有何評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春秋戰國幾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裏,涌現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帶兵將領,但象吳起那樣通過用心帶兵的卻沒有幾個。我們在史書中記住吳起的,主要是他在魏國進行軍事改革,創建魏武卒的事,但對他如何帶兵,如何贏得士兵愛戴卻知道得不多。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吳起是怎麼帶兵的?他在《史記》中有何評價?

樹立必勝的信心

吳起獲得魏文侯重用以後,他積極改革魏軍兵種,創建魏武卒,並在實戰中得到很好的檢驗。在吳起執掌魏國兵權後,魏國跟秦國爲了河西戰略要地進行了拉鋸式的爭奪,最終魏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時的魏文侯眼光獨到,視野開闊,看到河西緊扼秦國東出咽喉,於是就在河西建立了河西郡,並讓還沒建立大功的吳起執掌河西。

吳起仔細察看地形,感到河西之所以被歷代兵家所倚重,源於這一地區背靠黃河,又是一塊狹長的險要地帶,誰擁有了河西誰就擁有了西出秦巴,東進中原的決定權。但這個地帶卻有個不利的地方,那就是攻不容易,守更不容易,因爲屯兵困難,後勤補給線長,秦國又挨着河西之地,對魏軍防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特別是吳起看到其中有個戰略高地的地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每次秦軍來犯,必須從高地前經過,吳起就想把這個地方搶到手。

但吳起初掌新軍,他和士兵的感情都不很熟悉,發出的號令能不能令行禁止還是個問號,而眼前又面臨秦軍馬上就要進攻,魏軍後勤補給跟不上來,就河西郡這點兵力孤軍奮戰,能不能打得贏都有說法。沉思良久,吳起決定採取措施把魏軍的信心調動起來。

吳起把這種調動積極性的方法叫做“行之以信”。他先令人在北門放了根車轅,然後發佈告示,有誰把車轅挪到南門外,獎勵好田好地。剛開始士兵不爲所動,以爲吳起這是忽悠人的,可是當有人把車轅挪走後,吳起真的獎賜了田地,士兵們這才相信吳起講信譽。看到有人心動了,吳起再次在東門外放了塊大赤石,如果有人挪到西門外,將跟上次一樣賞賜好田好地。這次士兵們爭先恐後地來搶奪。

見時機成熟,吳起這才下達攻擊令,同時發佈告示說,明天攻打河西戰略制高點,誰率先攻上高地,就晉升他官職並獎勵好田好地。第二天,魏軍一擁而上,迅速佔領了高地。

吳起這種實打實的樹立信心辦法,比空口說教效果明顯得多,對後世帶兵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歷史上吳起是怎麼帶兵的?他在《史記》中有何評價? 第2張

創建殺敵立功的榮譽感

在吳起對魏軍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獎勵軍功制度。這是世界軍事家們普通使用的,百試百靈的有效辦法。在吳起創建魏武卒的整個過程中,獎懲制度始終也伴隨在魏武卒的左右,挑選魏武卒、培養魏武卒和養活一個魏武卒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其效果卻也是非常明顯的。

吳起把獎懲制度貫穿於整個帶兵理念的核心,他在《吳子》兵書上也多次提到獎懲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戰爭勝負主要依靠獎懲制度來推動,把進有賞、退有罰,令行禁止,行之以信作爲帶兵之法。所以在吳起帶的魏軍隊伍裏,從將軍到普通一兵,都渴求戰爭,都希望在戰鬥中取得軍功,從而換來家庭和個人的幸福。

也是在吳起駐紮河西這段時間,魏軍以一當十,跟諸侯國作戰英勇向前,使得秦國沒敢越河西一步。而吳起在魏國執掌兵權二十多年,也取得了大戰七十二,完勝六十四的重大戰果,不得不說榮譽感所起的作用決不是一般的。

在獎懲制度的實施中,吳起特別注重擴大影響力,從而起到宣傳鼓動作用。每次打仗回來,吳起都要在神廟或兵營舉行盛大的授獎儀式。立過大功的不分職務大小全部坐到第一排,其次是中功、小功,而且這些功臣所使用的碗筷和食物也按功勞大小劃分,這樣區分的好處,讓那些立有戰功者風光無限,而那些膽小怕死無所建樹的人,感到非常恥辱。這種榮譽感的教育非常管用,有的甚至影響到官兵親屬,極大的激發了魏軍士兵殺敵立功的決心和信心。

發揮骨幹帶頭的模範示範作用

我們在電視劇上經常會看到,古代兩軍作戰總是先出兩個將軍打一陣,然後大軍掩殺,實際上這就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表現。但吳起帶兵,同樣是講究將領帶頭模範作用,但並不是某個人某件事,而是從上到下,所有將領都要起帶頭作用。這種率先垂範身體力行的做法,是歷代兵家所倡導的。

吳起對模範帶頭作用的運用,還把培養兵士骨幹提到了關鍵崗位上。他認爲,打仗除了將領捨命衝殺外,部屬對戰略戰術的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不但傳授各種陣法,還教練兵士從走路到集合一應軍事動作。雖然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編制沒有班長,但吳起那時候就開始發揮了十人一伍的作用,這個伍長就是班長的意思。他這種打仗先練兵,練兵先練骨幹的做法,對現代帶兵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歷史上吳起是怎麼帶兵的?他在《史記》中有何評價? 第3張

建立官兵平等的和諧關係

提到吳起帶兵的藝術,民間就有吳起替士兵吮吸毒瘡的典故。相傳有個士兵在打仗間隙生了毒瘡,滿身刺癢不說,夜晚痛得四鄰不安,看到他痛苦的樣子,吳起顧不得自己是最高指揮的身份,毅然用嘴替士兵把毒吸了出來。

當士兵母親聽到這一幕後,不禁大聲痛哭。有人不解說,吳起那麼關心你兒子,你還哭什麼呢?士兵的母親說,你有所不知,正是吳起那麼關心我兒子,我才擔心兒子會替他拼命殺敵,因爲他父親也是吳起替他吸了毒瘡,結果拼命死在了戰場上。如今吳起對我兒子又是這樣,我怕見不到我兒子了。雖然這是個傳說故事,卻道出了吳起帶兵的官兵平等關係。

從上面幾點分析不難看出,吳起帶兵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想怎麼帶就怎麼帶,他是有一整套的帶兵法則,而練兵先練心,帶兵先帶心的做法就是這套法則裏的核心。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對吳起的評價用了這樣一句話:“善於用兵,廉潔平易近人,深得兵士愛戴”。

事實上,有吳起這樣一位愛兵如子的將領,魏軍能不打勝仗嗎?可惜,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魏武侯繼位以後,不再信任吳起,又由於魏國國相公孫痤排擠吳起,魏軍也從此步入軍力衰退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