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爲什麼會出現黨爭?原因是什麼

宋朝爲什麼會出現黨爭?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宋朝黨爭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黨爭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但在宋朝,表現的尤爲明顯,這那個時代除了積貧積弱、宋詞之外的,最有特色的關鍵詞。

整個宋代的黨爭,給這個帝國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當然,這個影響是負面的。黨爭帶來了帝國內政外交政策搖擺不定,帶來了知識分子階層的頹靡與墮落,宋朝在黨爭中耗盡了帝國的元氣,以至於“宋人議論未定,而金人已渡河”。

但問題是,中國歷史上絕不缺乏黨爭帶來的深刻教訓,晚唐牛李黨爭造成的國家悲劇彷彿近在眼前,宋朝的統治者應該心有餘悸,理應該在制度上入手,限制甚至是消除黨爭現象的出現,以最大程度保證帝國與君權的運行秩序。但從北宋到南宋,除了宋太祖一朝沒有出現黨爭之外,有宋一代,黨爭現象延續不斷,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到了南宋演變成大規模的主戰派與議和派的黨爭,導致整個世風日下,南宋滅亡。

在此之後,黨爭的範圍逐漸擴大,從對外政策到帝國內部的改革問題,都被作爲黨爭的議題,特別是要不要改革的問題,構成了宋朝黨爭的主要內容。宋仁宗時代的以范仲淹、歐陽修爲代表的改革派,與保守勢力爲代表的夏竦,展開了激烈的對攻,歐陽修還專門寫了《朋黨論》,從理論上闡述君子黨與小人黨的區別。

宋朝爲什麼會出現黨爭?原因是什麼

宋神宗、宋哲宗時代,以王安石爲代表的新黨,與司馬光爲代表的舊黨,展開了大規模的黨爭。新黨得勢,將舊黨全部驅除出朝廷;舊黨得勢就盡廢新法,將新黨一網打盡,以至出現了“元祐更化”。宋哲宗上臺,新黨得勢,又將舊黨勢力逐出朝廷。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連比較中立的蜀黨領袖蘇東坡一派,也被越貶越遠。

北宋南渡之後,圍繞着主戰還是主和的問題,形成了高宗秦檜集團與整個主戰派之爭。

事實上,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並不提倡結黨。孔子說“君子羣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羣”,意思是說,君子不結黨,小人才結黨。防範大臣結黨,也是歷代帝王的重要任務。宋太祖對形成朋黨大有戒心,但爲什麼宋朝的黨爭不僅沒有消失,還愈演愈烈呢?

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也許能給我們提供答案,而這個細節,正是宋朝建立之後制定的祖宗之法,也反映了宋朝統治者的陰暗心理——這正是法家韓非子所提倡的君主馭下之術。

宋真宗時期,四川人王欽若出任宰相之後,真宗又把非歧視南方人、與王欽若派系不同、政見不和的寇準任命爲宰相。有人對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直接說破,“且要各異論相攪,即各不敢爲非。”

“異論相攪”的內容與用意,說白了,就是皇帝要有意地挑動羣衆鬥羣衆,讓政見相左、各不相容乃至懷有宿怨的大臣共處一朝,使之天天吵架打架甚至以命相博,以便達到消除在帝國內部任何潛在威脅的目的。而“異論相攪”,正是與文人治國一樣,是宋朝的祖宗之法。也就是說,黨爭固然不爲統治者所樂見,但統治者採取的鼓勵放任各派大臣互相攻擊牽制的做法,是宋朝出現黨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宋朝爲什麼會出現黨爭?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本來宋朝有南方人不能做宰相的傳統,但是在南方經濟文化獲得突飛猛進發展之後,南方人做宰相的越來越多了。被寇準看不起的四川人王欽若,如主張變法的江西人王安石,一生悠遊富貴的宰相詞人晏殊等,鬥做過帝國的宰相。

但南方人整體的政治待遇仍然不高,在南方人眼裏,北方人政治上的待遇比自己優厚,而在北人眼中,則是南人在政治上勢力日廣,威脅在增大。因此,相對位於底層的南方人求變,而相對屬於中產階級的北方人求穩,所以,在變法派中,南方人士居多,北方人士爲少;保守派中,北方人士居多,南方人士爲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之爭,事實上就是南方與北方的觀念之爭。

形成黨爭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宋朝科舉考試規模的擴大。在宋太祖一代,每一屆科舉考試錄取人數不過幾十人,而到了宋太宗一代,科舉考試的規模越來越大,每一屆錄取的進士多達上千人。而這些同一年考取的進士,因爲是同學關係,自然容易形成親密的關係,進而形成同黨。

宋太祖雖然禁止舉子與知貢舉者以“座主”、“門生”相稱,但並沒有禁止同榜進士以“同年”相稱,而且還恢復了唐代“曲江宴飲,雁塔留名”的傳統,讓新科進士得以訂同年之誼。新科進士們除了登科後舉行集會外,還編印通訊錄,在進入權力系統之後,互相以詩文相會,把酒言歡,沒事搞個同學會,提拔一對是一對,這種同年進士詩酒文會的風俗,從北宋初延續到南宋末,一直到到現在,歷久彌新。

黨爭,既有皇帝的挑動羣衆鬥羣衆的主觀原因,也有南北方文化的衝突、科舉考試規模擴大等客觀原因,這與帝國的統治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但在制度設計上的漏洞,讓黨爭一直是帝國一道慘烈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