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大明爲什麼會滅亡?原因是什麼

大明爲什麼會滅亡?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滅亡最大的原因是什麼,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明朝是一個奇特的朝代,以道德爲衡量一切的標準,道德高尚的人做什麼都是對的,道德有瑕疵的人不論做什麼都會被人詬病。再比如說你的家人親戚如果犯了法,如果你袒護他們,別人就會稱讚你,甚至因此而出名;相反,如果你秉公處理的話,人就會認爲你不道德。這是禮教束縛,道德高於一切的社會,既沒有尚武的風尚,也沒有改造國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宏遠,所有的目的就在於人民能吃飽肚子,維持住大明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的統治地位。

首先,我們來看,明朝最流行的學說是程朱理學,而且此時的理學已經非常成熟,已然成爲儒家正統,其“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也給它披上了一件亮堂堂的外衣,也迎合士大夫們志趣高潔的性格;其次科舉的完善和發展爲國家選拔人才,同時也爲文官集團源源不斷地提供生力軍;另一方面明朝的八股取士,從思想上禁錮文人,進而控制文人,朱元璋本意是要控制文官集團,加強皇權,但這種禁錮和控制遠遠超出他的想象,文人們讀死書,不識五穀,不通實物,比比皆是。明朝官場講究人情關係往來,同窗、同門、同鄉、同年、老師學生,正是這種複雜的關係,更容易讓官員們抱團,這就爲文官集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大明爲什麼會滅亡?原因是什麼

我們從頭來看看,明初,朱元璋、朱棣都是很強勢的皇帝,對朝政的掌控力度很強,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更是對文官集團進行了幾次清洗,胡惟庸案,郭恆,數萬官員被牽連;另一方面荒廢了近百年的科舉制度剛剛恢復,文官集團勢力還很弱,還不足以和皇權對抗。靖難之役的成功,爲文官們的投機帶來了紅利,文官實力得到加強,此時明朝武將的勢力還是非常強大,地位明顯高於文官,爲了對武將們有所制衡,朱棣創立內閣,文官們終於可以接觸到帝國的最高權力,和武將勢力、新興太監勢力成爲皇帝下面的三駕馬車。

仁宗、宣宗時,武將勢力受到打壓,尤其是漢王朱高煦造反,大批武將或殺或貶,仁宗時正式設置了守備太監和鎮守太監,以分武將之權,又使文臣參贊軍務,以牽制武將,避免武將擁兵自重,文官和太監權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內閣大臣也從皇帝的祕書,變成了皇帝的政務顧問,品級更是從五品升到從一品,權力越來越大,明朝開始形成重文輕武的政治格局。隨着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宣宗爲了避免大權旁落,開始扶持太監,設立內書房教導太監,起用太監代行批紅權,一方面牽制文官,也更好地幫皇帝處理政務。最終形成司禮監和內閣互相牽制,皇帝居中大權獨攬的局勢。

土木堡之變之後,武將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勳貴們死傷慘重,而此時因爲擁立景泰帝,擊敗瓦剌有功,以于謙爲代表的文官集團第一次掌握國家政權,從此之後,政治場的主角變成了文官集團和皇帝,雖然此後有奪門之變,文官集團勢力遭到武將勢力和太監的反撲和打壓,但文官們已經成爲這個國家的重要力量。憲宗後期,皇帝荒廢朝政,耽於玩樂,國家政務賴於文官來運轉,文官集團已成爲限制皇權的主要力量。爲了限制文官權力,太監勢力開始擡頭,孝宗、武宗文官們和太監們進行了拉鋸戰。武宗重用太監,以劉瑾等“八虎”來抗衡文官們,在與皇帝、勳貴、太監的鬥爭中,文官們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實力也增強了不少。

大明爲什麼會滅亡?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嘉靖皇帝絕對是明朝歷代皇帝中最聰明,天生的權術高手,嘉靖帝剛即位,就掀起了“大禮議”事件,數百人被杖斃,文官們一下子被鎮住了,嘉靖皇帝才能幾十年不上朝,仍把國家權柄抓在手中。可是嘉靖死後,文官們又重新掌握國家政權,特別是萬曆年間,雖然有張居正這個異類,限制了文官勢力的發展,但在其死後仍受到文官們的清算,萬曆皇帝更因“國本之爭”與文官們反覆鬥爭,最終屈服於衆意。似乎認清了文官們的嘴臉,此後萬曆皇帝不理朝政,聽之任之,文官勢力已經發展成爲一個龐然大物。所以天啓皇帝不得不通過魏忠賢來限制文官們,崇禎即位後打破了這種政治平衡,文官一家獨大,再也沒有人可以限制文官勢力的膨脹,不過在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和女真人的崛起下,這種膨脹勢頭被毫不留情地戳破。

儒家主張“仁政”、“王道”,其政治理想是“大同”,在政治上提倡皇帝“垂拱而治”,百官各司其職,幫助皇帝實現太平盛世,文官登上政治舞臺,有利於形成了完整地政治運轉體制,穩定國家形式。文官集團的壯大,打破了政治平衡,皇帝不得不重用太監,終明一代,文官和太監的鬥爭從未停止過。文官們似乎很喜歡和人鬥,不僅和太監鬥,自己內部也鬥爭激烈。

大明爲什麼會滅亡?原因是什麼 第3張

比如嘉靖時期,就有以嚴嵩爲代表的嚴黨和以徐階爲代表的徐黨的鬥爭,萬曆時,有東林黨、浙黨、齊黨、楚黨、宣黨、昆黨。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文官集團不受限制的壯大,加劇了國家內部的鬥爭。明末黨爭幾乎是東林黨和全國黨派的鬥爭,綿延數十年,國家朝政也因此敗壞得一發不可收拾。雖然不能說明朝亡於黨爭,但黨爭也讓國家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