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朝滅亡的真相原因是什麼 擁兵百萬最後爲何會輸給滿清

明朝滅亡的真相原因是什麼 擁兵百萬最後爲何會輸給滿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明朝敗給滿清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1644年,清兵在吳三桂的引領下來,一舉進入了山海關,擊敗李自成,攻佔了京師,同年崇禎皇帝自縊,至此由朱元璋親手建立的大明皇朝,在經歷了276年的風風雨雨後,最終轟然倒塌。如今當人們回顧這個由漢人最後統治的封建王朝時,依然對其滅亡的真實原因爭論不休,有人將過錯歸在投降大清的吳三桂身上,也有人認爲李自成纔是最原始的誘因,那麼真實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爲什麼傭兵百萬且擁有當時最先進熱武器的明朝,會輸給人口稀少、資源貧瘠的滿清呢?

明朝滅亡的真相原因是什麼 擁兵百萬最後爲何會輸給滿清

衛所制度的潰敗導致軍事力量嚴重退化

明朝建立後沿用很多元朝的制度,“軍戶制”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朱元璋在這個基礎上,又額外創新“衛所制”,這套制度的初衷是想借着”耕戰一體“的模式,實現軍隊的自給自足,不需要用納稅人的錢來養部隊。軍戶們按戶籍所在地,固定在某一個地方,閒時耕作,如果遇到戰事則披甲上陣,全國數量衆多的衛裏,有十二支是皇帝直屬管理的,被稱”皇家親軍“,電視劇裏經常出現的”錦衣衛“就是其中一支。

到了永樂年間,這十二支直屬衛隊已經發展到了二十支,由朱棣建立的”五軍營“、“三千營”及“神機營”,就是在二十支衛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這”京師三大營“,“五軍營”是主力部隊,“三千營”是精銳的騎兵部隊,而“神機營”則擅長使用熱火器。

原本按照朱元璋的設想,“衛所制”既能發展明軍數量,又可以減輕朝庭的經濟負擔,是個一舉兩得的好制度,的確,藉助這個制度明朝的軍隊數量擴充速度迅猛,到永樂年間,明朝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二百八十萬的恐怖數字。

但明朝的軍隊成也“衛所制”,敗也“衛所制”,它實現了朱元璋“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的設想,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弊端也越來越嚴重。

首先寓兵於農加上戰事逐漸減少,使得軍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耕種上,許多士兵與農民沒有兩樣,連基本的作戰方式都不懂。

其次是世襲制,軍戶世世代代的身份都被定格了,沒有任何升遷的機會,權力變成了少數人的掌中物,軍官們的後代養尊處優,權力在不斷的交接中變了味,軍戶們的耕地經常被強取豪奪,普通軍戶失去了田地,生活就沒有了保障,雖然有軍籍,卻淪爲各個衙門以及勳貴們的苦力、奴隸。

明英宗時期號稱五十萬的精銳明軍在土木堡被區區幾萬的瓦剌兵分崩離析後,士兵在社會上的地位直線下降,重文輕武成了土木堡之變後的社會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本因軍官的層層剝削,已起抵制心理的底層士兵,戰鬥力日漸衰弱,“衛所制”也逐步走向沒落。

明朝滅亡的真相原因是什麼 擁兵百萬最後爲何會輸給滿清 第2張

兩線交戰使明朝陷入更深的困局

軍隊實力的下隆,使朝廷不得不重新走上募兵的老路,這些招募來的士兵作戰能力突出,成了軍隊中的主力,但與衛所制自給足不同的是,這些募兵需要朝廷用真金白銀按月發放軍餉。這就是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募兵越多,支出越重。

到了明朝晚期,每年用於發放募兵軍餉的銀兩就達到了五百多萬,朝廷的國庫早已無法支撐這筆寵大的費用,拖欠軍餉成了家常便飯,哪怕是身居遼東重要前線的士兵,也是經常幾個月纔拿到軍餉。生活得不到保障,不斷出逃的士兵越來越多。

爲了維持軍隊的正常運行,朝庭無視原本已經很重的田賦,進一步加徵“遼餉”,結果,終於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明朝爲了鎮壓農民起義,又再加徵“剿餉”和“練餉”,揭竿而起的農民越來越多,朝廷一邊要忙着平定內亂,一邊又要應對不斷崛起的後金滋擾。

本身就兵力不足又要忙着兩線交戰,內部的叛亂剛要平定,又恰巧傳來後金進攻京薊的消息,軍隊只好兵分兩路,一部分負責解決外部威脅,一部分鎮壓起義,“鬆錦大戰”失利後,明朝僅存的十萬精銳部隊全部陣亡在遼東戰場上,至此,遼東只剩下吳三桂的三萬騎兵。

明朝滅亡的真相原因是什麼 擁兵百萬最後爲何會輸給滿清 第3張

財政危機是明朝戰敗的主要根源

明朝末期時,崇禎皇帝面對內憂外患焦頭爛耳,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國庫沒有任何存款,如果當時明朝的國庫充盈一些,也許崇禎還有反敗爲勝的機會,歷史將是另一番面貌了,那爲何一個堂堂的大皇朝,日子會過得如此捉襟見肘呢?這其中最大的根源還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與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僅有兩名農民起義的開國皇帝,正因底層出身,朱元璋深知溫飽對於農民有多重要,只要能讓農民吃飽,社會自然就會少了許多動盪,正是出於這點考慮,朱無璋把明朝徵收的田稅設置得非常低,不足20%,這點與同時期日本的50%對比,差異十分明顯。正稅低除了讓國庫收入大大減少以外,並沒有給農民帶去任何好處,中間的差價都落到地主紳豪的口袋裏了。

除此以外,朱元璋又效仿元朝發行了大明寶鈔,在沒有任何儲備金做支撐的情況下,大明寶鈔很快就成了廢紙一張,這也使得明朝初期就有通貨膨脹的隱患。寶鈔廢除後,作爲官方發行的銅錢又因銅礦的稀少,質量得不到保障,於是銀子成了百姓之間最佳的交易方式。

明朝滅亡的真相原因是什麼 擁兵百萬最後爲何會輸給滿清 第4張

大明寶鈔

但是銀子並非正規的官方貨幣,不受朝廷的把控,很多手握金銀的人,都將其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樣又造成了通貨收縮,無錢可用的農民,只好藉助民間高利貸,在當時官方也沒有明確的借貸規定,還不起錢的農民只能用土地抵押,這些都讓明朝的經濟一步一步地走向危機。

明末的農民起義之所以屢屢無法鎮壓,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資金不足,被招降的農民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撫,降而又反,甚至在李自成即將闖入京師時,崇禎只能以向百官“納捐”的方式,籌措調兵的費用,最終延誤了軍機。

延續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最終會敗給兵力懸殊的滿清,並非源於後金強悍的鐵騎,是不合理的制度、統治階級的剝削、朝政的腐敗使其內部早已千瘡百孔,起義軍將大明的正統一點一點地摧毀,清兵則恰好抓住這樣的一個節點,一舉清除了明朝的殘部勢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