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怎麼滅亡的?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明朝怎麼滅亡的?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兩千多年帝制社會的歷史,說複雜很複雜,不管哪一朝代都有很多值得後世學習和反思大事;說簡單又很簡單,始終在土地的兼併與抑制兼併之間徘徊,始終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與融合之中演進。

當陸秀夫揹着年僅八歲的幼帝趙昺從崖山跳下去之後,覆滅的不僅是南宋的國運,還折斷了士大夫的脊樑。

明朝怎麼滅亡的?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蒙元入主中原後,不僅擁有龐大的國土面積,還擁有橫掃千軍的蒙古鐵騎,誰都不會預料到如此龐大的帝國居然享國不足一百年就轟然倒塌了。取而代之的朱明王朝,由於開國皇帝文化水平之低,不得不全盤繼承蒙元政治體制;出於對權力的極度渴望,原本牽制皇權的相權完全被廢除,帝國專制制度在朱明王朝得到了強化,迎來了新的高峯。

尤其是行政區劃方面,朱明王朝更是和蒙元一脈相承。蒙元將唐宋地方的道、路等行政區劃廢除,以行省代替。

這種改變固然非常有道理,一言以蔽之:穩定統治。唐宋時期的區域按照山川形勢、交通便利的原則來劃分,不論內部還是外部發生叛亂,各區域可以根據自己的地理優勢阻擋叛亂的進一步發展。

唐宋這個劃分自然有其有利的一面,有害的一面則給蒙元提供了教訓。唐代的藩鎮治亂就是各地方節度使依仗地形權力無限膨脹,南宋可以抗拒蒙古那麼久,和南宋前線地理位置也有很大的關係。

蒙元修改行政區劃消除了山川形勢、交通便利所帶來的有害一面。無論哪裏發生叛亂,軍隊都可以暢行無阻,以最快的速度平定叛亂。

朱明在繼承這一制度的時候,自然也有上述的考慮。可是蒙古和朱明統治者似乎忘記了,對自己有利的,對敵人同樣有利。

後人談論明代的滅亡,總是會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實際上,從廢除相權的那一刻,皇權沒有了牽制,禍根就早已經埋下。

皇帝都渴望自己萬歲,但這能是個夢。沒有宰相,任何事情都決定於皇帝自己,可是皇帝並不是萬能的,他總有疲憊的時候,總有衰老的一天,他的決策力總會下降,乃至錯誤一個接着一個。

更爲重要的是,皇權失去了控制,下面的官員做事因畏懼皇權,不敢冒犯錯的風險,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導致任何事情官員們都不敢擅自做主,很小的事情都上達天聽,降低了整個政府的行政效率。最可悲的是,皇帝做錯了事情,誰都不敢指出錯誤,最終想要改正已經來不及,只能眼睜睜看着王朝走向滅亡。

滿清入關的時候,打着爲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很快將李自成趕出了北京。如果因此就簡單地將明王朝滅亡歸咎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似乎過於偏頗。只能說李自成起義是明清鼎革之際的表象,深層次原因除了上面提到朱明制度的失敗,還有東北滿洲的崛起。

滿洲的崛起離不開日本的“幫助”。“倭寇”,大多活躍於中國沿海地區,朝鮮半島也時有出沒。倭寇不僅僅進行海上搶掠,還會在某一城市登陸,掠奪城市資源。

歸根結底來說,“倭寇”這一現象的出現和明朝閉關鎖國有很大關係。宋元以後的日本在與中國的海上貿易獲利甚多,而由於貿易多爲私人,沿海地區的中國人也靠着貿易生存。

明朝怎麼滅亡的?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所以,閉關鎖國不僅是針對日本人,也壓制了沿海地區的中國人,於是”倭寇“不僅僅是日本武士,也混雜着沿海地區的中國人。隨着海禁政策的鬆弛,“倭寇”就普遍變少了。

日本豐臣秀吉在名義上統一日本之後,渴望稱霸亞洲,便開始出兵朝鮮。明王朝最爲朝鮮的宗主國,向朝鮮發兵援助。女真人所在的地區正好是明朝輸送物質的要道,獲取了巨大經濟利益的女真人開始活躍起來。

16世紀建州女真部興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汗國,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列出七大恨,以此爲藉口起兵反明。

薩爾湖一戰,明朝軍隊全軍覆沒。這一戰失敗的原因是明軍統帥過於輕敵,而且裝備太過於落後,甲冑無法抵禦後金的弓箭。隨後,明朝開始重視後金的崛起,派兵阻止後金南下,可惜一敗再敗,最終後金遷都瀋陽,改國號爲清。

爲了應付戰爭,明王朝不得不對全國增加賦稅。光是萬曆年間爲了應對日本入侵朝鮮,賦稅就增加七八倍之多。而北方的乾旱,更是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北方之所以乾旱,自東晉以來常年的戰亂對水利的破壞有很大關係,相對於南方王朝更迭的平穩,北方王朝的更迭基本上都充滿了血腥。戰爭需要糧食,於是土地的開墾便成爲理所應當的事情。

當北方資源還沒有消耗殆盡,經濟處於優勢的時候,水利產生的影響還可以忽略,一旦失去這種優勢,弊端馬上顯現出來。自宋之後,統治者意識到水利的重要,但是下級官員目光短淺,只顧自己的私利,即便水利治理方面投入很大,成效依舊很少。

“天道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一切的惡果在崇禎繼位之後,開始顯露出來。崇禎元年,陝西地區拖欠軍餉一百多萬兩白銀,士兵因爲領不到相應的薪水,開始出現逃兵現象;崇禎二年,朝廷下令裁撤多餘的驛夫,裁撤中有一個人名字就叫李自成。

看似無關緊要的政策,卻點燃了原本就已經要爆發的火藥桶。一瞬間西北農民蜂擁而起,明王朝被埋葬了。趕走了李自成的清軍,入關之前原本只想與大明隔長城而治,當看到大明如此不堪一擊後,決定用武力統一全國。

歷史的詭異之處在於,光明與黑暗同在。不論多麼黑暗的時代,總有一些人堅持自己的理想,忠於自己的內心。將他們的行爲記錄下來,寫出一本書,也會是一本光明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