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朝吊打匈奴,爲何到了漢朝反而聯姻求和呢?

秦朝吊打匈奴,爲何到了漢朝反而聯姻求和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真正讓漢朝強大到可以打敗匈奴的,不是衛青和霍去病,而是這個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當時是所戰皆捷打得匈奴一路北竄,那時華夏是何等的威武。怎麼沒過多少年,換了劉邦上來,漢朝立刻就成了軟柿子。從劉邦自己開始,經過呂后、漢文帝、漢景帝,都是拿女人換和平,到了漢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人還忍了六年纔開始動手。漢朝這是怎麼了,都是華夏一族,怎麼突然就弱到這種地步呢?

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劉邦開倒車。秦之強大在商鞅建立的法制,其中最能增強國力的不是一般津津樂道的耕戰之法連坐之法,而是商鞅去掉了分封制,改爲郡縣制。此後秦國大臣的所謂封地全部是虛封,所有封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大權,仍然由中央政府控制。所以秦的土地,是得一塊就大一塊。

相反,單看版圖好像是最大的楚國,因爲分封的原因,一半以上的軍事力量掌握在貴族手裏。王翦伐楚時,按照孫皓輝大秦帝國裏的說法,楚國大將項燕手上有六十萬大軍,和王翦不相上下。但是楚國的六十萬大軍,裏有一半是貴族的私人軍隊,這些人局面好的時候來爭搶勝利果實,壞的時候就想着各自跑路。相持久了,後方宮廷裏各懷鬼胎,搞得項燕不能不撤軍,終於被王翦所趁全軍覆沒。無論這個數據是否準確,楚國之所以諾大個領土卻整天被秦欺負,就是因爲他沒有解決分封制,事實上楚就是一對小國的聯合體而已。

當時吳起在楚國變法,就是因爲要改這個制度得罪了貴族被殺,由此可見商鞅確實是極有政治才能的,他就幫秦孝公實現了,事實上他創立的法家制度一直被後世各王朝採用。

回到漢朝。秦末天下大亂,推翻秦後,先是項羽開倒車自找苦吃,放着到手的皇帝不敢當,最後兵敗身亡。然後劉邦繼續跟進,先是封異姓王,等消滅了異姓王后又封了九個劉姓的諸侯王。當時漢朝全國的郡縣有57個,而諸侯王控制的竟然達到42個,天下一大半被封出去了。你說漢朝這種光景能叫大國?能和匈奴打那纔怪了。好在後來的漢景帝削藩,不然華夏就又回到戰國那樣的大環境去了。

所以什麼騎兵不足啊之類都是屁話,漢朝中央政府根本就沒多大,你能養多少騎兵。各諸侯國政治軍事經濟大權全部獨立,恰好他們很多都不和匈奴接壤,你讓他們出兵幫你打匈奴,打擾人家國好日子,他們纔不理你呢,你當人家傻瓜啊。

秦朝吊打匈奴,爲何到了漢朝反而聯姻求和呢?

好在漢景帝時出了個既有見識又有勇氣的大臣晁錯。提出削藩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得罪的實力太大了,沒人敢,但是晁錯就敢了。當時整個朝廷裏除了皇帝,沒幾個贊同他的,因爲諸侯藩鎮的實力已經遠遠大於朝廷,所以漢廷中央政府裏就有人極力反對。帶頭的是竇嬰,竇嬰是竇太后的孃家侄子,漢景帝的表弟,他反匈奴,同時也反對削藩,奇怪吧,人就是這樣。

你說晁錯在外得罪了所有的諸侯王,在內還得不到掌握最高權力的竇太后一族勢力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晁錯提出削藩就是找死。晁錯的政治手腕差了些,只憑着對朝廷的忠心做事,而漢景帝本質上也是一個軟弱的人,所以在七國諸侯反叛時,漢景帝就聽信袁盎的殺了晁錯向叛軍請和。

這時若是作亂的叛軍見好就收,那就皆大歡喜沒事了,他們多半可以繼續控制諾大的封國繼續舒舒服服的過他的小日子,以後漢朝也就這樣繼續混吃等死了。還好七王不識時務繼續作亂,他們最大的兩股,吳楚聯軍此時號稱五十萬,漢軍可以出動的部隊才十萬人,他們如此局面怎麼會收手。

好在漢軍主帥周亞夫軍事能力極強,他讓站在漢朝中央政府這邊的樑國吸引吳楚主力,以區區一個雎陽城居然堅守了兩個月,給周亞夫贏得了時間,周派騎兵突然攻佔了泗水入淮之口,斷了吳楚大軍的糧道,之後叛軍被迫在淮北平原和周亞夫的騎兵決戰,被打敗。

漢景帝最大的功績就是完成了漢朝的統一,七國之亂後,好像還是有諸侯存在,但是諸侯所有的治權被中央政府收回,諸侯的丞相全部改爲中央指派,俸祿400石以上的官員任免也全部收歸中央。此時的諸侯已經名存實亡了。

秦朝吊打匈奴,爲何到了漢朝反而聯姻求和呢? 第2張

這樣,華夏才終歸於一統,也就真正具備了打敗匈奴的實力,但是漢景帝也老了。漢朝打了這麼大規模的內戰無論如何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漢武帝繼位後,等了六年才動手。

所以讓真正讓漢朝強大起來的,不是衛青,霍去病,而是晁錯,這個看起來一無所成的失敗者,是他讓華夏正是進入一統天下的郡縣制。漢朝完成真正的一統之後,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那是肯定能找出來的,畢竟你的人口基數擺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