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明朝的財政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家王朝。不過,明朝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卻十分讓人失望。就拿財政來說,明朝幾乎是從建立初期就陷入了財政危機,這種危機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末年。財政危機是明朝走向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可以通過明朝的稅收、支出等情況瞭解明朝的財政問題。

一,明朝的財政來源

明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稅收、官營工商業、以及屯田收入。

我們先來談談稅收。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制定了一條規矩,那就是士人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這就是說官員、地主是不用納稅的,因爲官員基本來源於科舉考試,而地主大多數也參與科舉。那麼,明朝的稅收就基本徵收於下層百姓,出現了有錢人不交稅,沒錢人多交稅的局面。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稅收裏面,有土地稅、人頭稅、商稅和雜稅幾類。明朝由於推行了嚴格的重農抑商,因此導致工商業發展遠不如唐宋,商稅也十分少。根據統計,明朝的商稅只有宋朝的六分之一,商稅只佔據全國稅收的5%左右,而宋朝達到70%。明朝的稅收大部分依靠的是土地稅和人頭稅,說白了就是徵收的農業稅,全國的稅收負擔基本由最底層的農民承擔。根據統計,明朝大部分時間的土地稅都在2600萬石左右,朱元璋時期達到過3278石。

官營手工業、商業的收入就直接作爲明朝的財政收入了。中國古代,一般來說,鹽、鐵等重要的資源是國家壟斷經營的。明朝初期每年鹽課折銀爲4.6萬兩,正德時期每年爲20萬兩,後期增加到了100萬兩。明朝還在全國大規模建立銀礦開採點,開挖的白銀也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白銀開採收入最高的是永樂時期,課銀總收入達到了500萬兩。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第2張

屯田,是國家財政的一大來源。屯田就是國家直接控制的土地,讓軍隊等耕種,產出基本都上交國家。屯田的種類有軍屯、民屯、商屯等。屯田在明朝前期有積極的作用,能夠爲軍隊提供糧食。朱元璋說“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明朝屯田軍士多達180餘萬人,永樂年間達到了230萬。軍屯數量爲90多萬頃,佔據全國耕地的十分之一左右,在陝西、貴州、雲南、遼東等邊疆地區,軍屯可以達到了土地總數的一半左右。在明朝前期,軍屯的糧食收入甚至佔據了主導,如明代永樂元年,全國稅糧爲3100萬石,而軍田繳納的子粒就有2300萬餘石。

二,財政危機的出現

從上文可以得出,明朝前期的主要財政收入來自於軍屯、農業稅和官營工商業。但是,隨着軍屯制度的頹敗,官營工商業的衰落,明朝的財政收入就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軍屯的存在是建立在對軍籍戶口殘酷的剝削基礎之上的,當全國的統治穩定下來後,軍籍就開始逃亡,明英宗時期,逃亡的軍人達到了120萬,佔據當時軍隊的一半左右。軍戶的逃亡,必然導致大量的屯田荒廢。弘治年間,兵部尚書馬文升說:“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無實”。許多地方的官僚就乘機吞併軍屯土地。於是,軍屯的收入就逐漸減少了。沒有了軍戶,國家就需要大量招募軍隊,形成了募兵制。募兵制需要更多的軍費支出,例如明朝中期爲了防止蒙古南下,每年花在北方邊防的軍費就達到了600萬兩。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第3張

雲山屯

第二就是銀礦收入的減少。仁宣時期,銀礦的開採數量也十分可觀,從宣德元年到宣德九年就有了230萬兩。明英宗時期開始,銀場罷設無常,銀兩的收入也不穩定,如1487年至1519年共收入金銀151萬兩,其數量遠遠低於永樂年間和仁宣年間。

在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的同時,全國財政支出就不斷擴大了。明朝的財政支出主要用於官員的俸祿、宗室的贍養、軍費開支、朝貢“回賜”、大工程建設等。在官員方面,明初的武官就有28000多人,成化五年,武官已經達到了8萬人。作爲對比,宋朝已經是官僚冗雜的代表了,但是官員總數也不過3.4萬人。除了官員,還有大量的宗室需要養。嘉靖八年,載入統計的宗室人口在8200左右,到了萬曆三十三年,宗室人口已繁殖到了157000人。萬曆初年,全國財政支出約是1854萬兩,其中用於宗藩祿糧的就有552萬兩左右,佔比29.76%。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第4張

朝貢“回賜”就是周邊的民族和國家嚮明朝進貢奇珍異寶、珍禽異獸、土特產時,明朝征服需要拿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進行“賞賜”。朝貢貿易的規模越大,明朝的財政壓力就越大。在明朝前期,國家禁止白銀流通,其目的之一就是國家將集中開採的白銀用於“回賜”。永樂年間是朝貢貿易的巔峯,而需要的財政收入也就更大。鄭和下西洋的經費也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第5張

明朝的財政危機從永樂之後就十分明顯了。據戶部統計,1551年,各邊餉銀(軍費開支)達525萬兩,修邊、賑濟等所需又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餘兩。而正稅、加派、餘鹽販賣,加上其他搜刮,總共才900餘萬兩。到了隆慶年間,太倉僅存銀130萬兩,只能支付3個月的開支。

三,明朝如何應對財政危機

應對財政危機,古今中外都只有兩個方法,一是節流,二是開源。仁宣年間,號稱是明朝的盛世,其主要採用的方法是節流。永樂帝時期的許多用錢的事業最終在仁宣年間停止了,如停止了下西洋活動、減少和周邊國家的朝貢貿易次數和規模、放棄奴兒干都司和交趾布政司等。但是,節流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了隆慶年間,明朝的財政危機已經十分嚴重,這時候,開始進行開源。1567年,明朝爲了增加稅收,同意在福建月港開放民間貿易,允許商人出海。隆慶開關之後,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了中國,其中有一部分進入了國家財政系統。同時,隆慶開關有利於東南沿海商業的興起,也增加了國家的商稅。不過,由於隆慶開關僅僅是一口通商,所以對商業的影響也十分有限。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第6張

張居正時期,明朝的財政危機得到了緩解。張居正同時從開源、節流兩方面下手。開源方面,張居正下令重新丈量土地,嚴格按照土地規模徵收賦稅,同時推行了“一條鞭法”。到了萬曆九年,全國的土地丈量完成,得出全國的土地面積爲713萬頃,比弘治年間多了300萬頃。節流方面,就是嚴厲打擊貪官污吏,減少浪費等。張居正改革後,國庫的銀兩達到了600到700萬兩,儲備糧食達到了1300萬石。但是張居正的開源主要是從農業方面着手,也就是加強對地主和農民的剝削,因此算是“竭澤而漁”,不能長久。

明朝後期,針對財政危機日益嚴重,朝廷採取的政策也主要是加大賦稅額度。明朝正常的賦稅收入應該在1500萬兩左右,通過加徵賦稅可以達到4000萬兩。明朝末年加徵的賦稅有““遼餉”、“剿餉”、“加餉 ”、“助餉”、“練餉”、“新餉”、等,名目十分繁多。但是,這依舊無法解決財政危機。在明末,崇禎皇帝讓大臣們捐出銀兩,但是幾乎沒人願意。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後,用酷刑逼迫官員交出銀子,結果半月就得到了7000萬兩白銀,相當於明朝五年的財政收入。而崇禎的宮殿也藏有“私房錢”(內帑)3700萬兩黃金,2000萬兩白銀。可見,明朝的苛捐雜稅的收入,大多數都流入了官員和皇室的手中,流入國庫的就很少了。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怎麼出現的?“重農抑商”是源頭! 第7張

李自成

明朝的財政危機證明了傳統的經濟政策已經走向了陌路。有意思的是,同時期的西方國家也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但是他們卻採用了不同的辦法。如西班牙和葡萄牙選擇開闢新航路,進行了殖民擴張,壟斷香料貿易的方法來增加財政收入;英國和法國都選擇“重商主義”,支持手工業的發展,支持海外擴張,其中路易十四時代的財政改革是一個經典的例子。而明朝始終沒有放開對商業的限制,導致工商業發展受到阻礙,也導致國家財政危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